北影节第一场,1975年的《镜子》。一大早看这种大师作品的确容易犯困[捂脸]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无法用正常思维去理解,因为他拍的是人的潜意识和非理性,需要观众主动“去蔽”来达到“澄明”,他自己也说过:“我对情节的发展、事件的串联并没有兴趣——我认为我的电影一部比一部不需要情节。”这部电影是“谨以此片献给我自己”的作品,他童年的记忆碎片以妄诞的方式呈现,他的妈妈和妻子由同一个人扮演,电影里也有记忆中的黑白画面和彩色现实中的黑白画面,时而平静,时而聒噪,《安德烈·卢布廖夫》中的漂浮感再次浮现,他可能对对热气球有某种偏爱。导演拉斯·冯·提尔说他看这部《镜子》看过不下20遍那是一种悟澈了神秘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境界:“观众距离电影的内容越远,也就距离电影越近。”另外吐槽一下地质礼堂,迟到的观众特别多,工作人员竟然拿着刺眼的手电筒在黑暗的厅里给迟到的观众指引座位,开场10分钟了还这样。看似贴心的服务实则让他们的不专业显得愈发透明:牺牲准点观众的利益,以后谁还愿意准点?
这种电影我能说不好吗?我有啥资格呢,但是那几个经典梦境场景真的是吓人,还有这种老影厅真的是座位都不好找,地上没有标号,虽然服务人员非常热心帮我找座位,但是距离影片结束还有十分钟人才刚进来问我这是哪一排,真是太影响我理解镜头要表达什么了!!!
不敢相信竟然还会出现字幕错字错误,与音画不同步的错误,工作人员事先没检查过吗,北影节地质礼堂
第一次看影片介绍也没帮助, 散文诗的电影又搜集到一部! 我理解为病入膏肓梦境穿插, 儿时现实母亲妻子孩子混剪! 男人的意识流里必然有政治, 大国意识形态穿行在生活中! 现实生活在梦镜里折射致美, 诗句流散于意识之外而无感!
回忆、梦境、幻觉、历史的过往与现实世界交织起来,游离于记忆与梦境之间。讲述着人本身,生命本身。雷贝格的镜头犹如清风抚面。 私以为这是老塔最好的作品。
就是又没有看懂的意思
父亲的诗歌伴随着童年的记忆碎片拼出在画面中从未出现的自我,越看到后面越抽象,老塔拍电影仿佛是在写诗
大师作品,但是对路人不友好,一般影迷慎看。ps.北京剧院的观影厅真烂
我看不懂,但是我大受震撼
自己(和琬婷一起去的)于地质礼堂
🎦《镜子》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1975 🖊️当诗人再次放弃通俗哲学,把人类还给草场天空。当过了还想去的过去和“旁观者清”的现在,从始至终无可逃避地汇成了“今天”的“昨天”与“明天”,世界就成了一面镜子,世界就成了:我和我和我和我和我…… 🖊️当战争变成最遥远的回忆,也便似乎成了我的忏悔里最疏远的悔恨。
Have you seen?
梦境哲学政治融为一体,空镜长镜摇移充满诗意!
一切都很好。
🌟 推荐 不错。音效画面
看不懂但好好看!
地质礼堂太烂了
最热
北影节第一场,1975年的《镜子》。一大早看这种大师作品的确容易犯困[捂脸]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无法用正常思维去理解,因为他拍的是人的潜意识和非理性,需要观众主动“去蔽”来达到“澄明”,他自己也说过:“我对情节的发展、事件的串联并没有兴趣——我认为我的电影一部比一部不需要情节。”这部电影是“谨以此片献给我自己”的作品,他童年的记忆碎片以妄诞的方式呈现,他的妈妈和妻子由同一个人扮演,电影里也有记忆中的黑白画面和彩色现实中的黑白画面,时而平静,时而聒噪,《安德烈·卢布廖夫》中的漂浮感再次浮现,他可能对对热气球有某种偏爱。导演拉斯·冯·提尔说他看这部《镜子》看过不下20遍那是一种悟澈了神秘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境界:“观众距离电影的内容越远,也就距离电影越近。”另外吐槽一下地质礼堂,迟到的观众特别多,工作人员竟然拿着刺眼的手电筒在黑暗的厅里给迟到的观众指引座位,开场10分钟了还这样。看似贴心的服务实则让他们的不专业显得愈发透明:牺牲准点观众的利益,以后谁还愿意准点?
这种电影我能说不好吗?我有啥资格呢,但是那几个经典梦境场景真的是吓人,还有这种老影厅真的是座位都不好找,地上没有标号,虽然服务人员非常热心帮我找座位,但是距离影片结束还有十分钟人才刚进来问我这是哪一排,真是太影响我理解镜头要表达什么了!!!
不敢相信竟然还会出现字幕错字错误,与音画不同步的错误,工作人员事先没检查过吗,北影节地质礼堂
第一次看影片介绍也没帮助, 散文诗的电影又搜集到一部! 我理解为病入膏肓梦境穿插, 儿时现实母亲妻子孩子混剪! 男人的意识流里必然有政治, 大国意识形态穿行在生活中! 现实生活在梦镜里折射致美, 诗句流散于意识之外而无感!
回忆、梦境、幻觉、历史的过往与现实世界交织起来,游离于记忆与梦境之间。讲述着人本身,生命本身。雷贝格的镜头犹如清风抚面。 私以为这是老塔最好的作品。
就是又没有看懂的意思
父亲的诗歌伴随着童年的记忆碎片拼出在画面中从未出现的自我,越看到后面越抽象,老塔拍电影仿佛是在写诗
大师作品,但是对路人不友好,一般影迷慎看。ps.北京剧院的观影厅真烂
我看不懂,但是我大受震撼
自己(和琬婷一起去的)于地质礼堂
最新
🎦《镜子》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1975 🖊️当诗人再次放弃通俗哲学,把人类还给草场天空。当过了还想去的过去和“旁观者清”的现在,从始至终无可逃避地汇成了“今天”的“昨天”与“明天”,世界就成了一面镜子,世界就成了:我和我和我和我和我…… 🖊️当战争变成最遥远的回忆,也便似乎成了我的忏悔里最疏远的悔恨。
北影节第一场,1975年的《镜子》。一大早看这种大师作品的确容易犯困[捂脸]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无法用正常思维去理解,因为他拍的是人的潜意识和非理性,需要观众主动“去蔽”来达到“澄明”,他自己也说过:“我对情节的发展、事件的串联并没有兴趣——我认为我的电影一部比一部不需要情节。”这部电影是“谨以此片献给我自己”的作品,他童年的记忆碎片以妄诞的方式呈现,他的妈妈和妻子由同一个人扮演,电影里也有记忆中的黑白画面和彩色现实中的黑白画面,时而平静,时而聒噪,《安德烈·卢布廖夫》中的漂浮感再次浮现,他可能对对热气球有某种偏爱。导演拉斯·冯·提尔说他看这部《镜子》看过不下20遍那是一种悟澈了神秘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境界:“观众距离电影的内容越远,也就距离电影越近。”另外吐槽一下地质礼堂,迟到的观众特别多,工作人员竟然拿着刺眼的手电筒在黑暗的厅里给迟到的观众指引座位,开场10分钟了还这样。看似贴心的服务实则让他们的不专业显得愈发透明:牺牲准点观众的利益,以后谁还愿意准点?
Have you seen?
梦境哲学政治融为一体,空镜长镜摇移充满诗意!
大师作品,但是对路人不友好,一般影迷慎看。ps.北京剧院的观影厅真烂
一切都很好。
这种电影我能说不好吗?我有啥资格呢,但是那几个经典梦境场景真的是吓人,还有这种老影厅真的是座位都不好找,地上没有标号,虽然服务人员非常热心帮我找座位,但是距离影片结束还有十分钟人才刚进来问我这是哪一排,真是太影响我理解镜头要表达什么了!!!
第一次看影片介绍也没帮助, 散文诗的电影又搜集到一部! 我理解为病入膏肓梦境穿插, 儿时现实母亲妻子孩子混剪! 男人的意识流里必然有政治, 大国意识形态穿行在生活中! 现实生活在梦镜里折射致美, 诗句流散于意识之外而无感!
🌟 推荐 不错。音效画面
看不懂但好好看!
父亲的诗歌伴随着童年的记忆碎片拼出在画面中从未出现的自我,越看到后面越抽象,老塔拍电影仿佛是在写诗
回忆、梦境、幻觉、历史的过往与现实世界交织起来,游离于记忆与梦境之间。讲述着人本身,生命本身。雷贝格的镜头犹如清风抚面。 私以为这是老塔最好的作品。
地质礼堂太烂了
自己(和琬婷一起去的)于地质礼堂
我看不懂,但是我大受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