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当今很多片子都诙谐有趣,内容大胆犀利,许多台词放到今日依然能戳中人心
7.5/10。家庭伦理通俗喜剧,不难看,其中个别台词与段落更是堪称对2024年的神预测,也可以从中嗅到些许文人气息,简直都是可以写在本子里面的金句。不过受限于那个时代,调度简直没有,还是很古典简单的戏剧转场,再加上资源(硬件)问题,就挺让人难受的,要不是故事有趣且具有警醒作用,简直能劝退。 《哀乐中年》,好厉害的名字,不同于后世徐峥、黄渤这些阶级/经济滑落、两性/夫妻矛盾的中年危机,这个“后中年”的视角太厉害了。另外,石挥真的好会演。 #资料馆日常放映 10-6 小西天
石挥饰演的小学校长、家庭长辈总是在个人抉择与家人意见之间徘徊不定,调皮、认真的表演让这个“老太爷”的角色备有亲切感,他作为旧传统和新思潮漩涡里的中心,承受的既有来自礼教的压抑、也有寻求新生活状态的迫切不安; 超前大胆的关于中老年人再婚问题和老少恋问题的探讨使其成为中国电影史颇为重要的一部影片,导致后来的电影创作者欲想拍摄此类题材的影片都愿意主动地从《哀乐中年》中汲取营养
老子50岁生日儿子送了一座寿坟当贺礼,老子转头就改成了一座小学,儿子想亲手为落伍送葬,老子却在哀乐并置的中年身体力行,像窗外的绿植散发着勃然生机。桑弧导演的弹指一剪让影像变的灵动,能受罪不享福的趣味文调盎然又带有民生电影独有的气韵,前后十二人的互文代表着又一个新的开始啊!
过年拔草了1949年的 《哀乐中年》,老娘小时候竟然看过,她甚至清楚记得男主儿子娶了银行经理的女儿,哈哈哈,牛。75年过去,现在看竟然完全不过时。金句敏华和陈绍常和他银行家儿子建中,每个人的形象都很典。大部分人,无法放弃攀比,无法不顾别人的眼光,所以每种行为和选择都可以理解。
还没有看,但是感觉这部电影的风格应该和武训传,饮食男女和东京故事物语有相似的地方。看了再评。感觉1949年前中国还和日本的文化差距很小,或者说强大,现在是自卑的远了。
浮世悲欢不过如此,哀乐中年喜忧参半,年龄之中包含着新与旧的博弈,我想我们中国民族真奇怪,只研究怎么死,却不想怎么样活,“天意怜幽草,人间爱晚晴”。
对人性中美与丑的诠释都很到位,奉献与自私的性格底色鲜明。
在现在这个时代来看,依然还是很有思考在里面。不同的是,现在的中老年大概只会被儿女们安排看孩子。
实在很难想像这是70年前的现实主义作品!
最热
比当今很多片子都诙谐有趣,内容大胆犀利,许多台词放到今日依然能戳中人心
7.5/10。家庭伦理通俗喜剧,不难看,其中个别台词与段落更是堪称对2024年的神预测,也可以从中嗅到些许文人气息,简直都是可以写在本子里面的金句。不过受限于那个时代,调度简直没有,还是很古典简单的戏剧转场,再加上资源(硬件)问题,就挺让人难受的,要不是故事有趣且具有警醒作用,简直能劝退。 《哀乐中年》,好厉害的名字,不同于后世徐峥、黄渤这些阶级/经济滑落、两性/夫妻矛盾的中年危机,这个“后中年”的视角太厉害了。另外,石挥真的好会演。 #资料馆日常放映 10-6 小西天
石挥饰演的小学校长、家庭长辈总是在个人抉择与家人意见之间徘徊不定,调皮、认真的表演让这个“老太爷”的角色备有亲切感,他作为旧传统和新思潮漩涡里的中心,承受的既有来自礼教的压抑、也有寻求新生活状态的迫切不安; 超前大胆的关于中老年人再婚问题和老少恋问题的探讨使其成为中国电影史颇为重要的一部影片,导致后来的电影创作者欲想拍摄此类题材的影片都愿意主动地从《哀乐中年》中汲取营养
老子50岁生日儿子送了一座寿坟当贺礼,老子转头就改成了一座小学,儿子想亲手为落伍送葬,老子却在哀乐并置的中年身体力行,像窗外的绿植散发着勃然生机。桑弧导演的弹指一剪让影像变的灵动,能受罪不享福的趣味文调盎然又带有民生电影独有的气韵,前后十二人的互文代表着又一个新的开始啊!
过年拔草了1949年的 《哀乐中年》,老娘小时候竟然看过,她甚至清楚记得男主儿子娶了银行经理的女儿,哈哈哈,牛。75年过去,现在看竟然完全不过时。金句敏华和陈绍常和他银行家儿子建中,每个人的形象都很典。大部分人,无法放弃攀比,无法不顾别人的眼光,所以每种行为和选择都可以理解。
还没有看,但是感觉这部电影的风格应该和武训传,饮食男女和东京故事物语有相似的地方。看了再评。感觉1949年前中国还和日本的文化差距很小,或者说强大,现在是自卑的远了。
浮世悲欢不过如此,哀乐中年喜忧参半,年龄之中包含着新与旧的博弈,我想我们中国民族真奇怪,只研究怎么死,却不想怎么样活,“天意怜幽草,人间爱晚晴”。
对人性中美与丑的诠释都很到位,奉献与自私的性格底色鲜明。
在现在这个时代来看,依然还是很有思考在里面。不同的是,现在的中老年大概只会被儿女们安排看孩子。
实在很难想像这是70年前的现实主义作品!
最新
对人性中美与丑的诠释都很到位,奉献与自私的性格底色鲜明。
7.5/10。家庭伦理通俗喜剧,不难看,其中个别台词与段落更是堪称对2024年的神预测,也可以从中嗅到些许文人气息,简直都是可以写在本子里面的金句。不过受限于那个时代,调度简直没有,还是很古典简单的戏剧转场,再加上资源(硬件)问题,就挺让人难受的,要不是故事有趣且具有警醒作用,简直能劝退。 《哀乐中年》,好厉害的名字,不同于后世徐峥、黄渤这些阶级/经济滑落、两性/夫妻矛盾的中年危机,这个“后中年”的视角太厉害了。另外,石挥真的好会演。 #资料馆日常放映 10-6 小西天
浮世悲欢不过如此,哀乐中年喜忧参半,年龄之中包含着新与旧的博弈,我想我们中国民族真奇怪,只研究怎么死,却不想怎么样活,“天意怜幽草,人间爱晚晴”。
过年拔草了1949年的 《哀乐中年》,老娘小时候竟然看过,她甚至清楚记得男主儿子娶了银行经理的女儿,哈哈哈,牛。75年过去,现在看竟然完全不过时。金句敏华和陈绍常和他银行家儿子建中,每个人的形象都很典。大部分人,无法放弃攀比,无法不顾别人的眼光,所以每种行为和选择都可以理解。
在现在这个时代来看,依然还是很有思考在里面。不同的是,现在的中老年大概只会被儿女们安排看孩子。
实在很难想像这是70年前的现实主义作品!
老子50岁生日儿子送了一座寿坟当贺礼,老子转头就改成了一座小学,儿子想亲手为落伍送葬,老子却在哀乐并置的中年身体力行,像窗外的绿植散发着勃然生机。桑弧导演的弹指一剪让影像变的灵动,能受罪不享福的趣味文调盎然又带有民生电影独有的气韵,前后十二人的互文代表着又一个新的开始啊!
石挥饰演的小学校长、家庭长辈总是在个人抉择与家人意见之间徘徊不定,调皮、认真的表演让这个“老太爷”的角色备有亲切感,他作为旧传统和新思潮漩涡里的中心,承受的既有来自礼教的压抑、也有寻求新生活状态的迫切不安; 超前大胆的关于中老年人再婚问题和老少恋问题的探讨使其成为中国电影史颇为重要的一部影片,导致后来的电影创作者欲想拍摄此类题材的影片都愿意主动地从《哀乐中年》中汲取营养
还没有看,但是感觉这部电影的风格应该和武训传,饮食男女和东京故事物语有相似的地方。看了再评。感觉1949年前中国还和日本的文化差距很小,或者说强大,现在是自卑的远了。
比当今很多片子都诙谐有趣,内容大胆犀利,许多台词放到今日依然能戳中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