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的大情怀—电影《寻砖》里的文化坚守与精神觉醒
![]()
在以“明星化”、“大片化”、“工业化”裹挟的国产电影语境下,一部以“寻砖”为叙事核心的小成本电影于11月14日全国院线上映。电影《寻砖》由河北广播电视台“青年导演计划”成员李伟执导,由河北本土团队创作、全程以唐山迁安野长城为叙事背景,是一部融合黑色幽默与地域文化的剧情喜剧片;通过一个长城保护员因丢失婚戒展开“寻砖”之旅,以小人物抒发大情怀气魄,以乡土叙事引发观众情感共鸣,将“守护长城”从抽象口号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生活实践,引发对主流意识及其当代社会问题的多重探讨。
一、小人物画像:平凡的角色表达大情怀
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是所有影视剧立足的根本。该片为了更好地展现所承载的核心内核,选取了平凡人物的叙事视角。影片的开场极富北方乡村的生活气息,长城保护员白富贵在巡视长城时不慎丢失了一块砖,而这块砖里藏着他准备求婚的戒指。于是,一场“寻砖”之旅由此展开,主角寻砖的理由也随着剧情的发展而改变,一块刻有抗日烈士姓名的长城砖,使这场个人的寻砖之旅悄然升华为“寻根之旅”,转而思量这块砖背后所承载的历史重量与文化意义;通过白富贵细腻的情感变换——从“私人情感”到“公共记忆”的转变,从而让观众全方位理解从“文化无意识”走向“文化自觉”的过程,正是影片最具价值的精神内核。
《寻砖》的深刻之处在于“砖”的双重含义,它既指向对物质遗产的实物,更是中国文化符号的代表。影片所展现的“保护长城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正是当下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重要问题;当片尾镜头从迁安长城延展至全国各地的长城,个体的寻砖故事便与全民族的文化记忆相结合,让观众读懂每一块砖都是历史的见证,每一块砖都有着它自己的意义和价值,每个人都有着守护历史文化的义务和责任,将历史大事件落在小人物身上,让宏大的文化问题在小人物的生活中找到落点。
二、文化表达的双重维度:乡土叙事与社会精神风貌的传达
《寻砖》以极具匠心的镜头语言,完成了乡土叙事与社会精神风貌的双重表达,使长城从文化景观成为承载情感与主题的叙事载体,影片运用大量的小景别镜头来捕捉人物细节,近景与特写的频繁运用将人物情绪精准捕捉;影片中对乡村生活的点滴都进行了个性化的细节创作,对人物情感走向的变化都具有更为细腻的把控。影片的艺术价值除了模仿和再现现实生活,更是透过个性化的人物形象来观照社会,传递创作者的人文主义关怀。
影片对河北地域文化的呈现自然而深刻,唐山方言的诙谐灵动、皮影戏的古朴韵味、地秧歌的鲜活奔放,这些非遗元素并非简单堆砌,而是深度嵌入剧情肌理,成为推动叙事的重要力量。这些地域元素不仅增强了影片的文化辨识度,更让长城文化与河北地方文化形成深度绑定,实现了“以地域文化彰显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
作为全程在河北迁安实景拍摄的影片,《寻砖》的镜头语言充满地域特色与视觉张力。白羊峪的大理石长城在晨光中泛着温润光泽,五重安的烽火台矗立在云海之间,山叶口的奇峰异石与村落的红砖墙相映成趣。剧组在零下20℃的寒冬坚持实地拍摄,演员们顶着寒风攀爬城墙,手指冻得僵硬仍坚持完成戏份,这些未加修饰的真实细节,让影片充满生命力。导演李伟说:“真实是最好的滤镜,这些细节能让观众摸到长城的温度”。这种对实景美学的追求,让长城不再是遥远的古迹符号,而是可触摸、可感知的生活场景。
《寻砖》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未将“长城精神”流于口号,而是将其深植于北方乡土的生活肌理。迁安绝非单纯的背景板,而是深度参与叙事的“文化主体”。无论是村民对长城的朴素情感,还是地方干部对文化保护的执着,抑或是烈士后人对长城砖的执念,都是乡土中国对“国家符号”的在地化回应。
三、银幕内外皆守护:观影体验转化为文化保护行动力
在文化传承的表达上,影片跳出了“说教式”的传统框架,提出了兼具创新性与实践性的解决方案。片尾字幕滚动河北段长城保护员真实名单,并向观众开放云守护入口,扫码即可认领修缮款,实现了 “看完就能出力”的公益闭环,让文化保护的主题实现了“破圈”传播的效果。这种将观影体验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设计,让文化保护从银幕延伸到现实,赋予了影片超出艺术本身的社会价值。正如影片中那句核心台词:“砖是长城的骨头,人是长城的魂”,当村民们自发加入修复队伍,文化传承便成为一种全民参与的生活方式,融入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之中。
正如导演李伟所说:“我们不是要讲一个英雄的故事,而是讲一个普通人如何在寻找中成为自己的英雄。”《寻砖》以朴实的叙事方式讲述“寻砖”的小事,白富贵的“寻砖”之旅,最终指向的不是砖本身,而是我们对文化、对历史、对自我身份的重新确认。这部作品不仅是导演对生活的艺术加工,更是一堂生动文化传承公开课。通过观影引发大众的思考,文化传承从来不是遥远的命题,而是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坚守,是每个人都能参与的行动与担当。
相关影人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