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电影 > 资讯正文
小砖叙大爱 “俗”中见巧思 ——电影《寻砖》赏析
猫眼电影
114 次阅读
□ 张森
![]()
- 弘扬主旋律的影视作品主题突出,在受众上往往具有比较广泛的优势,但表现手法却容易落入俗套。如何艺术地表现主旋律,是摆在许多艺术家面前的一道难题。电影《寻砖》以其小成本制作和生动有趣的表达方式,为主旋律影视作品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借鉴。
- 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保护长城已经成为国家战略。长城历史达两千余年,绵延万里,凸显保护长城这一主题,选点很多。电影《寻砖》避开声名显赫的景区,而是选择长城脚下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沙石堡,以兼职长城保护员村民白富贵为主人公,围绕一块长城砖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表达了保护长城人人有责的主题。虽是小村庄小人物的小故事,却讲述得津津有味,让人回味不尽。
- 《寻砖》讲述的故事虽是小事,却也生动地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村民要过好日子,引来南方的老板在山里建砂石料厂,而这显然不利于长城的保护;村民长城上放羊,对长城有破坏,可放羊的确也是村民的生存之道;村里的这段长城名不见经传,还要不要保护?……这一系列矛盾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因素。故事讲好了,自然就让人信服,保护长城的主旨也凸显出来了。故事最后借村民之口给出了答案:“咱沙石堡的人,不能为了口吃的,连良心都不要了!”平凡的村庄平凡的人,平凡的故事平凡的话,却能打动观众的心。小小一块砖,讲述大道理。这是编导的匠心,也是影片的看点之一。
- 《寻砖》讲述的虽然是平凡人的小故事,却讲得十分精彩,让人耐看。故事从一块长城砖讲起,刻、藏、寻、得的过程构成了故事的主线,不仅扣住了保护长城的主题,也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这是一块非同寻常的砖,砖上刻着抗战烈士的英名,也藏着年轻长城保护员白富贵的爱情信物。因此,也就具有了非同寻常的色彩。从石匠镌刻,到富贵暗藏,到不翼而飞,到百觅千寻,到偷梁换柱,最终失而复得……环环相扣,妙趣横生,机巧相因。尤其是带有喜剧色彩的“巧”,在剧中运用得尤其出色,令人忍俊不禁。投资方正与村主任在家里商谈建砂石料场的事,破窗而入的石块不偏不倚砸中了额头;不远千里来寻“砖”的老郑,恰是砂石料场老板的父亲;偶然脱了车的轮胎,不偏不倚撞上了古董摊上的瓷瓶;“大人,扶下!”的呼叫,居然就被误听成了约会的地点—— “大人斧下”;明明藏好的砖可以拿来证明长城的历史价值了,却不翼而飞;好不容易找到砖了,却又被人埋进坟里垫了棺材;觉得真“砖”再也找不回来了,却意外地被“钓”出水面……虽说无“巧”不成书,但这些“巧”中透着生活的真实,蕴含着现实的逻辑,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与剧中人物悲喜同频共振。平凡的故事,因此有了引人入胜的魅力。
- 地方风俗特色的融入,令《寻砖》锦上添花。最突出的亮点就是带有鲜明冀东地域特色的皮影戏的嵌入,从故事开始主人公白富贵刻皮影表述恋情,到中间村民办白事请唱皮影戏,白富贵被邀请客串角色,皮影艺术不仅丰满了主人公的形象,也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一环,为故事增色不少。就连剧中人物刘杰克免费吃白席,也是冀东地区的民俗的体现,在推动故事情节的同时,让人看了觉得既亲切又有趣。
- 方言的选用,也是《寻砖》的一大特色。方言是祖国语言巨树上开出的灿烂花朵。冀东方言的选用,不仅是增强了故事的地域特色,也使故事更加鲜活,充满张力。不仅当地人看着亲切,其他地方的观众,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实践证明,影片这种地域民俗与方言的运用,是成功的。《寻砖》未完成片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FIRST青年电影展,近日又荣获第21届中美电影节“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奖,都是很好的证明。
- 好的故事从来都不是简单的陈述,电影《寻砖》巧思佳构,曲径通幽,让宏大的主题,巧秒地隐藏在青年男女深情的爱恋里,藏在守护了一辈子长城的父亲对儿子的谆谆嘱托里,藏在儿子不远千里来寻父亲当年的足迹里,藏在皮影艺术的生动展现里,也藏在古老长城与靓丽新姿交汇的美丽风光里。寻找的是一块砖,寄托的却是一代又一代长城守护者的情怀。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块意义非同寻常的“砖”,必将在电影艺术和长城保护的历史上,刻下一道鲜明的印记。而地域特色与地方文化的融入,必将对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积极有意的影响。
寻砖
645
人想看
类型:剧情
主演:张亮,鄂靖文,刘俊孝
2025-11-14中国大陆上映
想看
相关影人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