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在插叙中还原的。 直到在结尾前,我都不觉得女主是受害者,因为她自己貌似不讨厌那段经历,但最后结尾处,为什么会变成受害人的感受了呢? 我觉得是社会概念的植入,家人,丈夫,朋友,都把她曾经的经历通过语言,表情,语气传达为“你是受害者”。如果把40岁的老男人换成13岁或18岁的男生呢?女主还会在结尾处发泄么?她的家人,男朋友等还会觉得女主人公在13岁时失身是受害者么? 我记得以前看过一部电影的介绍叫《军官和男孩》(或者类似的名字),男孩长大后回忆了他童年和男军官的一段情感的故事,好像当年他们也发生了肉体关系,但男孩的回忆里不是后悔,而是把那段经历描述成非常美妙的童年。 内心的真实只有自己最清楚
从母亲翻出信件发现这个难以接受的故事,到自己不断回忆不断询问后焕然大悟,再到下定决心追溯过去质问当事人等,虽然影片中没有撕心裂肺般的无法释怀,还是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痛在影响着她的人生,回忆往事追溯过去也算是一种自我疗愈吧
拍摄手法很好,两个不同时空的对话。越看越难受,极度压抑。希望父母能多关心自己的孩子。痛苦的经历都被自己的记忆掩饰了,心里还想着是好的。不敢相信这是导演本身的真实经历。这得需要多久的时间才能治愈。
主题先行,从电影角度有些平庸,这种双时空平行剪辑外加对话式叙事技巧不算新颖,挖开故事的里儿还是那个沉痛的话题,这是一个自己与自己拧巴,再自己与自己和解的过程。撕开伤疤并不是勇敢就行,那是经过反复捶打后风雨不改的坚定信心。
整部电影其实没有高潮 一直是平稳推进 但是让人很有看下去的欲望 很希望看看她缺失的记忆中那段时间到底是怎么回事 拍摄剪辑的也很有意思
封存的儿时不愿提及的回忆,无知时候被诱导的错误压抑了多年来寻找答案的过程是痛苦的
故事是在插叙中还原的。 直到在结尾前,我都不觉得女主是受害者,因为她自己貌似不讨厌那段经历,但最后结尾处,为什么会变成受害人的感受了呢? 我觉得是社会概念的植入,家人,丈夫,朋友,都把她曾经的经历通过语言,表情,语气传达为“你是受害者”。如果把40岁的老男人换成13岁或18岁的男生呢?女主还会在结尾处发泄么?她的家人,男朋友等还会觉得女主人公在13岁时失身是受害者么? 我记得以前看过一部电影的介绍叫《军官和男孩》(或者类似的名字),男孩长大后回忆了他童年和男军官的一段情感的故事,好像当年他们也发生了肉体关系,但男孩的回忆里不是后悔,而是把那段经历描述成非常美妙的童年。 内心的真实只有自己最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