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汁原味的粤语让本片多了些本土化的气息,整体节奏偏慢,剧情也不太吸引人。在三个小标题下演绎的一家人经历的悲欢离合还算很生活化。不足之处是人物神态表情比较僵硬,缺少了温情,甚至略显冰冷,唯一让人动容的就是一家人在火车卧铺那个镜头特写,应该算是全篇比较出彩一处。而第三个小标题下,摄影峰回路转,面对即将离开人世的父亲,回老家看望老妈妈这段整体拍的还可以。而孩子小伟,在经历父亲在世和离开后心态缺少变化。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绘也没能达到预期。苍白的故事配合不成熟的人物表演,支撑不起来全局。颇为遗憾!
是一部比较严肃的片子,关于家庭和癌症。影片中有很多比较巧妙的点,比如慕伶让医生重新打印病例单回去的时候在医院走廊一边骂一边对医生鞠躬,一家人在返乡的独轮上的镜头,还有片名all about ing很好的呼应解释了和片中关于永恒的时间的反复操演……除此之外,最打动我的可能是故事本身,我一直以为视听和叙事设计都是服务于影片的,而真正击破人内心防线的往往是故事平稳的驶向主旨概念的过程中,情节是怎么悄然产生的,人物的心是如何转变的,这个是更值得反复感受的。父亲死后,母亲对儿子吸烟态度的转变,从呵斥到站在楼道的小窗口处陪儿子一起抽烟,这场画面让电影的主题更加真挚而深刻。
在生活叙事方面,拍得很真实,感觉好像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一样。学生演员们像是本色出演一般,甚至像是记录片。不足之处也明显,主要是刚开始时人物的跟拍,镜头晃来晃去,给人晕乎乎的感觉,而且跟拍痕迹过于明显,对故事的呈现影响较大,但电影中后期,又突然变稳定了。另一个不足之处就是那些幻想的片段,衔接得让人看了知道导演想表达些什么确又表达不好
今年目前为止最好看的国产电影。 可以列为年度前十的那种。 地地道道的方言电影,看完觉得这部电影势必出圈。 影片分为三个单元, 《慕伶》,《一鸣》和《伟明》 《慕伶》单元,母亲的神情刻画细致入微,稍微摇晃的DV式跟拍镜头显得更接地气,环境声音描写写实。 《一鸣》单元里的小主人公校园生活,完全不同于母亲的故事叙事手法,让人稍微放松,超现实段落在其中偶有展现,主人公的形象更为立体。 父亲《伟明》单元里一家人重回故里,浙江老家,见到了想见的人,不同于前面单元里阴暗的色调,让人眼前一亮。交待父亲离世很平淡,没有以往套路般的煽情。 电影段落有些松散和不平衡。但是,总体而言瑕不掩瑜,这部处女作还是颇有亮点。
镜头克制冷静,但係剪辑比较乱,好多啲放空镜嘅镜头,唔知道导演想表达啲乜。打光部分非常失败。 演员演技有加分,係镜头面前表现得非常自然。好多广州人熟悉嘅场景,仲有邻居之间嘅互动都非常生活化,就好似发生喺我哋身边嘅故事甘,啲样做得比较好。 一家三口3个角度嘅表现,各具特色。比较遗憾就係老豆嗰一part ,同前面写实嘅风格完全割裂,冇办法落地更加冇办法同前面嘅故事连埋起身,导致严重影响观众对呢部片嘅代入感。 虽然係导演嘅处女作,但个人觉得唔值得咁高嘅荣誉咯。 最后,啲台词有加分,老广州应该会觉得好亲切。
在电影院看的第一部文艺片 广州老城区的烟火气 昏暗的灯光 胶片质感 一个抗癌家庭 三个人各怀心事 进场晚了错过开头和第一个part 慕伶 第二个part 一鸣 面对高考的高三生 有些片段只属于青春这简短几年的事情(我把我认为的青春归为初中高中六年的中学时代 高中毕业后就体会不到啦)第三个part 伟明 现实与幻想交织 很多片段的结束都是人物消失在镜头前 然后是几秒 甚至十几秒的静止镜头 有些镜头人物之间没有言语的直接交流 而是靠眼神 神情 动作表达出来的 发生在一个抗癌家庭的很现实的事情 经历亲人的生死 这些都像是发生在自己身边 透过这部电影窥探一个普通的家庭 普通的生活 有些镜头有点晃 导演想表达的有很多吧 可惜的是可能因为这少了的二十四分钟有些片段有点没看懂 看完之后真实感受到文艺片与商业片的不同 好电影不应该只有惨淡的排片和票房 反而烂片的票房不知道高了多少倍 好电影值得被更多人知道
不太敢信这是导演处女作…真的很厉害!一家人三段故事三个视角展开,不仅切换不突兀而且剧情层层递进。现实超现实切换的挺多很喜欢不过有一些晦涩但是也很棒!然后开头结尾闭环…我天牛逼。缺点我觉得也还是有的我个人认为有些镜头过长多余,在这么沉重的情节下加重了窒息感…不过对剧情总体并不影响,故事完成度很高,然后也很真实~还有很多细节就不多说了,要自己去看自己体会,不过这也说明导演真的很用心了。哎然后看的时候还知道了赵英俊因为癌症去世,真的心情越发难受。愿大家都能健康远离癌症,哎。
台词那是一绝,粤语脏话🙃 运动的长镜头深入到灵魂深处 三段式章节叙事展现现实和超现实 真实克制,隐忍的伤心里又是渴望 生活琐事的真实写照,面对生死的无可奈何,无法说出口的苍白安抚,一切都不可逃避,而生者仍要面对,仍要努力活下去,也会笑着谈起那个离开的人 青年导演欲和父亲对话的处女作👍🏻 “最私人的回忆就是最动人的故事”
8分。挺有意思的一部处女作 喜欢一鸣>慕伶>伟明。第一部分的声音设计实在太出彩了,另外对镜子的运用非常绝妙。第二部分的少年与少女之间的那种微妙的感情,虽然只有寥寥几笔,但是看得我心神荡漾。第三部分在我这里的评价稍差,属于那种觉得拖沓,但是整个内容又不好删减的片段,如果近期有机会二刷的话一定再好好体会体会。 所以,韩延你学会了吗? #二刷#7.5分。慕伶>一鸣>伟明,有些地方还是稍显稚嫩了
导演处女作,没啥可说之处。写妈妈的部分最好,尤其是父亲偶然得知自己病情后,妈妈求护士改报告,在医院走廊里,倒退着,一边口中假装埋怨护士工作不认真,一边给护士作揖的场景,特别让人心酸,演员演得也好。还有一家三口在火车上,爸爸成心跟孩子挤一张卧铺,还邀妈妈躺上来的一幕。普通人的伤心事,奈何。
很好的一部电影
好看,满意,很好
不自然 全靠hk演员演技撑了点
细碎但细节丰富的影像,丰富得有点不克制,特别是最后一段的超现实梦境。
还不错哦。。。
很真诚的一部影片
有点意思的 新锐导演 喜欢
影片的运镜的慢节奏和大量窗的特写有点像《一一》的表达方式,镜头抖动的部分又有一点像娄烨导演式的头晕。讲的是一个癌症患者的家庭:扛着家庭的重担情感克制的母亲慕玲,患****的父亲伟明,还有心事重重却又有些叛逆的一鸣。导演对故事的讲述方式很含蓄,没有太多明朗化表达,也没有特别突如其来的高强度泪点,一切都在生活的小事里慢慢展露出来。比如母亲帮要出院的父亲换袜子,儿子帮母亲拎包,父亲在弥留之际故意打趣让母亲也一起上床,以及伟明回乡后大哥忧郁的眼神……内心深处浓郁的情感往往出现在没有台词的留白之处。伟明在回到故乡后似乎也化解他对死亡的恐惧与纠结。 另一点和杨导风格像的地方是对细节的刻画很微妙,有些细节很容易在看的时候被眼睛所自动屏蔽。镜头里的边边角角有着不起眼的小人物,比如医院电梯里寒暄的路人,中学校园里同学们在课间的嬉戏打闹,最让人印象深刻是那位得了阿尔兹海默症的邻居婆婆。一鸣在家门口的邮筒边取信的时候,背景里的白发老婆婆正在进行着第三次离家出走,也是最后一次,和一个月以后妈妈告诉一鸣隔壁婆婆已经走失一个月了相对应。 三段影片,108分钟,用导演自己的回忆播放了一个平凡家庭里的悲欢离合。
很小众的家庭影片,看了很心酸。也是一部比较本土化的影片,家庭与癌症,摧毁了太多的家庭。有些细节拍的不错,比如妻子要求修改化验报告那一段。
这次能一个人在大屏幕前观看此片,再次被深深的感动,儿子对父亲的理解与关怀,来自导演的真实故事,父亲在生命最后时刻返家的过程既有梦镜虚无也有生命情感的真实这样临终的描绘非常高级!
#小伟# 8/10 好强,几乎每一个镜头都充满了设计。 作为一部拥有极强个人性的处女作不仅展现了一鸣一家对癌症的不同的复杂态度,亦通过一鸣,也就是作者本身的视角去表达对成长甚至是整个社会的态度。 美中不足是在这样一个现实主义题材的结尾加入了太多超现实叙事手法,让人物的心境变得莫测难懂,当然也因此进一步加深了本片的个人性。
感情分占8成。
很真实的,就是排片太少了
影片用章回体的方式描绘了香港演员扮演的广东三口之家,在父亲罹患肝癌之后的生活,原来的片名《慕伶,一鸣,伟明》,分别对应片中母、子、父三人,一人一章。 细腻写实,白描般的呈现出绝症对一个家庭毁灭性的打击,无奈、不甘、挣扎过后,最终还是要向生活妥协,与自己与家人达成和解。 疾病与生死,让人感慨命运的无常。人在告别这个世界之前,总会惦记着最后再看一眼家乡的,影片最后一家三口在回乡之旅中,通过虚实结合的叙事把父亲最后的心愿圆满完成,带来伤感又释然的情感体验。
这也太好哭了
最热
原汁原味的粤语让本片多了些本土化的气息,整体节奏偏慢,剧情也不太吸引人。在三个小标题下演绎的一家人经历的悲欢离合还算很生活化。不足之处是人物神态表情比较僵硬,缺少了温情,甚至略显冰冷,唯一让人动容的就是一家人在火车卧铺那个镜头特写,应该算是全篇比较出彩一处。而第三个小标题下,摄影峰回路转,面对即将离开人世的父亲,回老家看望老妈妈这段整体拍的还可以。而孩子小伟,在经历父亲在世和离开后心态缺少变化。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绘也没能达到预期。苍白的故事配合不成熟的人物表演,支撑不起来全局。颇为遗憾!
是一部比较严肃的片子,关于家庭和癌症。影片中有很多比较巧妙的点,比如慕伶让医生重新打印病例单回去的时候在医院走廊一边骂一边对医生鞠躬,一家人在返乡的独轮上的镜头,还有片名all about ing很好的呼应解释了和片中关于永恒的时间的反复操演……除此之外,最打动我的可能是故事本身,我一直以为视听和叙事设计都是服务于影片的,而真正击破人内心防线的往往是故事平稳的驶向主旨概念的过程中,情节是怎么悄然产生的,人物的心是如何转变的,这个是更值得反复感受的。父亲死后,母亲对儿子吸烟态度的转变,从呵斥到站在楼道的小窗口处陪儿子一起抽烟,这场画面让电影的主题更加真挚而深刻。
在生活叙事方面,拍得很真实,感觉好像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一样。学生演员们像是本色出演一般,甚至像是记录片。不足之处也明显,主要是刚开始时人物的跟拍,镜头晃来晃去,给人晕乎乎的感觉,而且跟拍痕迹过于明显,对故事的呈现影响较大,但电影中后期,又突然变稳定了。另一个不足之处就是那些幻想的片段,衔接得让人看了知道导演想表达些什么确又表达不好
今年目前为止最好看的国产电影。 可以列为年度前十的那种。 地地道道的方言电影,看完觉得这部电影势必出圈。 影片分为三个单元, 《慕伶》,《一鸣》和《伟明》 《慕伶》单元,母亲的神情刻画细致入微,稍微摇晃的DV式跟拍镜头显得更接地气,环境声音描写写实。 《一鸣》单元里的小主人公校园生活,完全不同于母亲的故事叙事手法,让人稍微放松,超现实段落在其中偶有展现,主人公的形象更为立体。 父亲《伟明》单元里一家人重回故里,浙江老家,见到了想见的人,不同于前面单元里阴暗的色调,让人眼前一亮。交待父亲离世很平淡,没有以往套路般的煽情。 电影段落有些松散和不平衡。但是,总体而言瑕不掩瑜,这部处女作还是颇有亮点。
镜头克制冷静,但係剪辑比较乱,好多啲放空镜嘅镜头,唔知道导演想表达啲乜。打光部分非常失败。 演员演技有加分,係镜头面前表现得非常自然。好多广州人熟悉嘅场景,仲有邻居之间嘅互动都非常生活化,就好似发生喺我哋身边嘅故事甘,啲样做得比较好。 一家三口3个角度嘅表现,各具特色。比较遗憾就係老豆嗰一part ,同前面写实嘅风格完全割裂,冇办法落地更加冇办法同前面嘅故事连埋起身,导致严重影响观众对呢部片嘅代入感。 虽然係导演嘅处女作,但个人觉得唔值得咁高嘅荣誉咯。 最后,啲台词有加分,老广州应该会觉得好亲切。
在电影院看的第一部文艺片 广州老城区的烟火气 昏暗的灯光 胶片质感 一个抗癌家庭 三个人各怀心事 进场晚了错过开头和第一个part 慕伶 第二个part 一鸣 面对高考的高三生 有些片段只属于青春这简短几年的事情(我把我认为的青春归为初中高中六年的中学时代 高中毕业后就体会不到啦)第三个part 伟明 现实与幻想交织 很多片段的结束都是人物消失在镜头前 然后是几秒 甚至十几秒的静止镜头 有些镜头人物之间没有言语的直接交流 而是靠眼神 神情 动作表达出来的 发生在一个抗癌家庭的很现实的事情 经历亲人的生死 这些都像是发生在自己身边 透过这部电影窥探一个普通的家庭 普通的生活 有些镜头有点晃 导演想表达的有很多吧 可惜的是可能因为这少了的二十四分钟有些片段有点没看懂 看完之后真实感受到文艺片与商业片的不同 好电影不应该只有惨淡的排片和票房 反而烂片的票房不知道高了多少倍 好电影值得被更多人知道
不太敢信这是导演处女作…真的很厉害!一家人三段故事三个视角展开,不仅切换不突兀而且剧情层层递进。现实超现实切换的挺多很喜欢不过有一些晦涩但是也很棒!然后开头结尾闭环…我天牛逼。缺点我觉得也还是有的我个人认为有些镜头过长多余,在这么沉重的情节下加重了窒息感…不过对剧情总体并不影响,故事完成度很高,然后也很真实~还有很多细节就不多说了,要自己去看自己体会,不过这也说明导演真的很用心了。哎然后看的时候还知道了赵英俊因为癌症去世,真的心情越发难受。愿大家都能健康远离癌症,哎。
台词那是一绝,粤语脏话🙃 运动的长镜头深入到灵魂深处 三段式章节叙事展现现实和超现实 真实克制,隐忍的伤心里又是渴望 生活琐事的真实写照,面对生死的无可奈何,无法说出口的苍白安抚,一切都不可逃避,而生者仍要面对,仍要努力活下去,也会笑着谈起那个离开的人 青年导演欲和父亲对话的处女作👍🏻 “最私人的回忆就是最动人的故事”
8分。挺有意思的一部处女作 喜欢一鸣>慕伶>伟明。第一部分的声音设计实在太出彩了,另外对镜子的运用非常绝妙。第二部分的少年与少女之间的那种微妙的感情,虽然只有寥寥几笔,但是看得我心神荡漾。第三部分在我这里的评价稍差,属于那种觉得拖沓,但是整个内容又不好删减的片段,如果近期有机会二刷的话一定再好好体会体会。 所以,韩延你学会了吗? #二刷#7.5分。慕伶>一鸣>伟明,有些地方还是稍显稚嫩了
导演处女作,没啥可说之处。写妈妈的部分最好,尤其是父亲偶然得知自己病情后,妈妈求护士改报告,在医院走廊里,倒退着,一边口中假装埋怨护士工作不认真,一边给护士作揖的场景,特别让人心酸,演员演得也好。还有一家三口在火车上,爸爸成心跟孩子挤一张卧铺,还邀妈妈躺上来的一幕。普通人的伤心事,奈何。
最新
很好的一部电影
好看,满意,很好
不自然 全靠hk演员演技撑了点
细碎但细节丰富的影像,丰富得有点不克制,特别是最后一段的超现实梦境。
还不错哦。。。
很真诚的一部影片
有点意思的 新锐导演 喜欢
影片的运镜的慢节奏和大量窗的特写有点像《一一》的表达方式,镜头抖动的部分又有一点像娄烨导演式的头晕。讲的是一个癌症患者的家庭:扛着家庭的重担情感克制的母亲慕玲,患****的父亲伟明,还有心事重重却又有些叛逆的一鸣。导演对故事的讲述方式很含蓄,没有太多明朗化表达,也没有特别突如其来的高强度泪点,一切都在生活的小事里慢慢展露出来。比如母亲帮要出院的父亲换袜子,儿子帮母亲拎包,父亲在弥留之际故意打趣让母亲也一起上床,以及伟明回乡后大哥忧郁的眼神……内心深处浓郁的情感往往出现在没有台词的留白之处。伟明在回到故乡后似乎也化解他对死亡的恐惧与纠结。 另一点和杨导风格像的地方是对细节的刻画很微妙,有些细节很容易在看的时候被眼睛所自动屏蔽。镜头里的边边角角有着不起眼的小人物,比如医院电梯里寒暄的路人,中学校园里同学们在课间的嬉戏打闹,最让人印象深刻是那位得了阿尔兹海默症的邻居婆婆。一鸣在家门口的邮筒边取信的时候,背景里的白发老婆婆正在进行着第三次离家出走,也是最后一次,和一个月以后妈妈告诉一鸣隔壁婆婆已经走失一个月了相对应。 三段影片,108分钟,用导演自己的回忆播放了一个平凡家庭里的悲欢离合。
很小众的家庭影片,看了很心酸。也是一部比较本土化的影片,家庭与癌症,摧毁了太多的家庭。有些细节拍的不错,比如妻子要求修改化验报告那一段。
这次能一个人在大屏幕前观看此片,再次被深深的感动,儿子对父亲的理解与关怀,来自导演的真实故事,父亲在生命最后时刻返家的过程既有梦镜虚无也有生命情感的真实这样临终的描绘非常高级!
#小伟# 8/10 好强,几乎每一个镜头都充满了设计。 作为一部拥有极强个人性的处女作不仅展现了一鸣一家对癌症的不同的复杂态度,亦通过一鸣,也就是作者本身的视角去表达对成长甚至是整个社会的态度。 美中不足是在这样一个现实主义题材的结尾加入了太多超现实叙事手法,让人物的心境变得莫测难懂,当然也因此进一步加深了本片的个人性。
感情分占8成。
很真实的,就是排片太少了
影片用章回体的方式描绘了香港演员扮演的广东三口之家,在父亲罹患肝癌之后的生活,原来的片名《慕伶,一鸣,伟明》,分别对应片中母、子、父三人,一人一章。 细腻写实,白描般的呈现出绝症对一个家庭毁灭性的打击,无奈、不甘、挣扎过后,最终还是要向生活妥协,与自己与家人达成和解。 疾病与生死,让人感慨命运的无常。人在告别这个世界之前,总会惦记着最后再看一眼家乡的,影片最后一家三口在回乡之旅中,通过虚实结合的叙事把父亲最后的心愿圆满完成,带来伤感又释然的情感体验。
这也太好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