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有一点虚荣,有一点叛逆, 而当这个刚刚成年的鸟儿,落脚于遥远的外乡,首先还是想起了她的家,那毕竟是她的归属。 “人们用父母给的名字来称呼彼此,但他们不会相信上帝。” “克莉丝汀,那是个好名字。” 时间流逝,经历了种种,她成长了。
18歲之前,她給自己取名《伯德小姐》。成人之後,她在便利店買了香煙、刮刮樂、還有花花公主雜誌,直到她走進了心儀的紐約大學,克里斯汀這個名字才成為了她真正成長的標誌。影片中這個有些叛逆的女主角,再一次見證了現實中的西爾莎·羅南獲得金球獎後的成熟演技。這部描繪普通美國家庭少女成人式的故事,雖然算不上美國國家電影頒獎季上最炙手可熱的,但它的平凡、冷靜、蘊藏的女性獨特視角的小喜悅小困惑小矛盾最終都被包容理解化為一通美國式的愛的表達。祝奧斯卡好運。(7.3)
对未知世界的向往本就是对于梦想的追逐与展望,然而建立在家庭矛盾之上的放飞又可谓痛苦与艰难。对于母爱,总是甘于忍受和说服自己,没有过多的言语传达;对于亲情,总是掩藏于内心而不够强大。人总是伤害自己最亲近的人,是信任,是理解,也是真的痛。Bird飞向自由,却以怀揣期待与感激的姿态成长为心底里那个真正的克里斯汀,故事未完,人生待续...
好奇为什么这部片子的口碑这么好,看后觉得它赢在了那份接地气的生活化氛围,很写实地刻画出了处在青春期的女孩子那份叛逆、迷茫和成长。女主西尔莎 罗南的表现可圈可点,那份真实不做作的演技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加上男配有时下热门的甜茶,想必还是能吸引一票粉丝的。影片聚焦青春期孩子的生活,面对与父母在大学选择上的分歧,在校园与同学的友情考验,以及面对爱情的怦然心动,女孩会如何选择和面对呢。这样的青春可以说是非常real了,细到一些小私心都刻画的非常走心,包括想融入新圈子的的那份虚荣心,还有经历过的成为和醒悟。它没有太多花了呼哨的东西,而是用平淡而走心的故事去唤起人们对过往青春的祭奠。
一部巨细无比,沉稳、真诚的类型片。“伯德小姐”——一个厌倦家乡小城的女孩,电影便是围绕她的成长故事。电影对于女主家庭关系,学业麻烦,爱情困惑,友情变化的刻画,真实而细腻。凡此种种接地气的小插曲无不让我引发强烈共鸣。年轻时的任性和不羁,被步入社会后的无奈与失落冲击的烟消云散。 “那些讨论着加州享乐主义的人肯定没有在萨克拉门托享受过圣诞节”。也许现在的“微不足道”,在未来就是“弥足珍贵”。自我沉淀,知足常乐,这样才不会后悔莫及,浮生若梦。
用这部电影来纪念22岁生日应该很合适了。 我一直都想成为一个很"酷"的人,玩到十二点不回家,抽烟喝酒纹身,像个风流倜傥的花花公子在酒吧邂逅激情,向老师大吼大叫,疯狂花钱,对爱你的人爱理不理,人云亦云只想挤进那群很"酷"的人当中。 但我发现当我完成这些事的时候我并不开心,我并没有成为那个Mr.Black(还真是跟Lady Bird一毛一样),我还是宁愿跟在你屁股后面对你好,愿意循规蹈矩,按时作息,愿意为几块钱斤斤计较。 我就是我。 成长大概就是不断接受那个真正的自己。 那么,亲爱的自己,生日快乐。
原生家庭的压抑 一部分源于母亲的悲观严苛 一部分由于家庭的经济重担 使得少女克莉丝汀 渴望挣脱取得自由 渴望换一种身份生活 渴望逃离萨克拉门托 这是她从小长到大的地方 从影片一开始 和母亲一言不合激情开车门 高速行驶中坠落 便看得出女孩的一身反骨 身在教会学校 后来的一系列事件 也留下她青春叛逆的印记 从一开始的掩饰、虚荣 到大方承认、重拾友情 她找回了自己 终于诚实面对自己 人只有经历过 才能给经历赋值 说得真好啊! 影片后半段几个印象深刻的点(剧透勿入) 前男友变姐妹 打工餐厅后门抱头求安慰 剧团神父患抑郁症 请求女孩母亲不要泄露 父亲失业而爱得深沉 支持女孩求学远方 女孩终于认清友谊 找回闺蜜一起参加舞会 终于拿到驾照 开着车体会萨克拉门托的美 当一切过后 你会发觉 现在觉得无比艰难的时刻 回过头来 已豁然开朗 因为你不是一个人 更因为你足够坚强 这或许就是长大的力量 很多事情 我们都是第一次遇见 在它没有变得简单之前 需要多一点点理解 多一点点勇气 多一点点支持 Think positive there should be a way out.
女主原名叫Christine,生活在并不繁华的一个美国小镇,她的家庭不富裕,有一个强势但却爱她的妈妈…之所以给自己取名Lady Bird是因为她不想一辈子窝在这个穷乡僻壤的小地方,她有一颗想去大城市闯的心,正如她给自己取的名字。但毕竟还是太年轻,她不知道叛逆需要付出代价,这也是她母亲一直希望她脚踏实地、对她严厉的原因,但也正因为两代人的观念矛盾、以及年少叛逆的刻画使这部看似家常的剧情非常写实!从母女之间刚开始的亲密到矛盾再到冷战最后理解的过程给了我很大的感触,这不正是年少时我们与父母间的经历?女主角最后如愿到了她向往的大城市,但却并没有想象中开心,反而那一刻她想到的是那个对她严厉却爱她的母亲!
#微影评##伯德小姐#(Lady Bird)美国青春的那点事儿 青春期从叛逆到成熟一个女孩的成长故事 家庭学校朋友爱情 这也就像是我们平淡的青春一样但平淡之中还是会有些波澜和精彩 简单纯粹 欢快却又伤感 能引发一点点共鸣就挺好的 罗南小姐姐越发厉害了 不动声色的自然表演 终有一日奥斯卡能到手(7.5)
【上海电影节展映】女性青春片、即使是远在万里之外的美国小城少女成长故事,家庭、同学、情侣的各种关系也能引起国内观众不少共鸣。尤其是母女关系,是多少父母的写照!Lady Bird就是普通高中叛逆女孩形象,也有虚荣、困惑。追逐并把握更好的机会,也是很多N线小城青年的梦想。三星半
很好看 我很喜欢 温馨
看这部电影的时间刚刚好 我也马上十八 也面临着上大学的阶段 从主角这里我能看到许多我的影子 自以为是 追求所独特的 希望经历大风大浪来彰显与同龄人不同的经历 深感共鸣
看哭了 果然只有女导演才能把独属于女性的柔情感和经历表达出来
一部成长的心酸史。可能这个年纪的我并不能看出全部。或许得等10年吧。有些电影儿。看完之后你会感觉特别的舒服。我和我的妈妈也经常吵架。但吵完之后很快就能和好了。这可能就是家人吧。2018年,第9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这部影片在我心目中第3名。
它最大的利器真实,可能因为我的学生时代过于泛善可陈,可能我记性太差,所以没什么共鸣。 但甜茶的凯尔倒是给了我一个警示,这种一看就很有诱惑力的人真的要更加警惕,又帅又与众不同,我能发现他,别人也能,而且是比我更好的人,当我仰慕他时,姿态上就已经输了一截,而这样的人多半来者不拒,有着丰富的感情经历。也或许他真的有一颗忧郁、智慧、敏感、脆弱、谨慎的心,没有爱过人,也期待遇到对的爱人,但99%不会是我,对的人气场是能相合的。 追求美好,但也接受自我,我很好,独一无二。
很棒的一部电影。有压抑有释放有争吵有和解,这就是生活呀。我对这部电影的定义是少年的迷茫,有对家庭关系的处理,对爱情、性的幻想与现实,愤世嫉俗与对世界的和解,小城青年对都市的向往以及骨子里对家乡的热爱。拍的太好了,母女关系拍得太精彩了,生活中很多活生生的例子,完全感同身受。母亲爱女儿,但又不停地贬低、数落女儿,不想让女儿去大城市上学,以爱之名束缚女儿,对女儿说我为了你多么辛苦,为了给你好的条件付出了多少,女儿激动之下口出恶言,愤怒的时候恨不得剔骨还父。太真实了。期待中国什么时候有更接地气的青春片
所有小镇女孩的故事都是一样的,一样的。 ——王大根
青春期的叛逆 逆反 以及勇敢 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 友情 还有想去的大学 和母亲一样强硬性格 两人互相说不出口的爱 想离开家更远的想法 去看看更大的世界 最后 她成年了 认知到谁是最好的朋友 和母亲和解 接受了父母给予的名字 叛逆和勇敢是青春期特有的 因为它总有时间和机会给你重来一次
西尔莎•罗南小小年纪,表现挥洒自如,实在深感佩服。
剧本和分镜头写得不错,这个人物我不喜欢。
就像在看青春期的自己,迷茫别扭不被理解不愿意沟通,跌跌撞撞一直想找方向
我可太喜欢!罗南了!可可爱爱的女孩子~表面叛逆但骨子里特别有爱
今天看了《伯德小姐》。谈一谈青春。 青春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阶段。虽然它具有超强的活力,也不应该夸大它的重要性。我始终觉得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很重要,都值得认真经历,认真体会。很多青春片会给人一种“青春时发生的事情撼动了全部人生”的感觉,这种故意营造出来的宏大感并不能让人感动。往往是那些青春期里平凡的、细碎的、大家都经历过的细节最能打动人。 每个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都会经历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意识和外部世界进行强烈撞击,形成巨大的冲突,所以才会出现家庭争吵。
我想这是导演自己的青春期,很真实,能引起共鸣,谁没有一个这样的叛逆的青春呢?有谁没想过挣脱“牢笼”去证明自己呢?但是电影也表现出了深深的母女情,友情。总有你能珍惜的感情。
最热
她有一点虚荣,有一点叛逆, 而当这个刚刚成年的鸟儿,落脚于遥远的外乡,首先还是想起了她的家,那毕竟是她的归属。 “人们用父母给的名字来称呼彼此,但他们不会相信上帝。” “克莉丝汀,那是个好名字。” 时间流逝,经历了种种,她成长了。
18歲之前,她給自己取名《伯德小姐》。成人之後,她在便利店買了香煙、刮刮樂、還有花花公主雜誌,直到她走進了心儀的紐約大學,克里斯汀這個名字才成為了她真正成長的標誌。影片中這個有些叛逆的女主角,再一次見證了現實中的西爾莎·羅南獲得金球獎後的成熟演技。這部描繪普通美國家庭少女成人式的故事,雖然算不上美國國家電影頒獎季上最炙手可熱的,但它的平凡、冷靜、蘊藏的女性獨特視角的小喜悅小困惑小矛盾最終都被包容理解化為一通美國式的愛的表達。祝奧斯卡好運。(7.3)
对未知世界的向往本就是对于梦想的追逐与展望,然而建立在家庭矛盾之上的放飞又可谓痛苦与艰难。对于母爱,总是甘于忍受和说服自己,没有过多的言语传达;对于亲情,总是掩藏于内心而不够强大。人总是伤害自己最亲近的人,是信任,是理解,也是真的痛。Bird飞向自由,却以怀揣期待与感激的姿态成长为心底里那个真正的克里斯汀,故事未完,人生待续...
好奇为什么这部片子的口碑这么好,看后觉得它赢在了那份接地气的生活化氛围,很写实地刻画出了处在青春期的女孩子那份叛逆、迷茫和成长。女主西尔莎 罗南的表现可圈可点,那份真实不做作的演技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加上男配有时下热门的甜茶,想必还是能吸引一票粉丝的。影片聚焦青春期孩子的生活,面对与父母在大学选择上的分歧,在校园与同学的友情考验,以及面对爱情的怦然心动,女孩会如何选择和面对呢。这样的青春可以说是非常real了,细到一些小私心都刻画的非常走心,包括想融入新圈子的的那份虚荣心,还有经历过的成为和醒悟。它没有太多花了呼哨的东西,而是用平淡而走心的故事去唤起人们对过往青春的祭奠。
一部巨细无比,沉稳、真诚的类型片。“伯德小姐”——一个厌倦家乡小城的女孩,电影便是围绕她的成长故事。电影对于女主家庭关系,学业麻烦,爱情困惑,友情变化的刻画,真实而细腻。凡此种种接地气的小插曲无不让我引发强烈共鸣。年轻时的任性和不羁,被步入社会后的无奈与失落冲击的烟消云散。 “那些讨论着加州享乐主义的人肯定没有在萨克拉门托享受过圣诞节”。也许现在的“微不足道”,在未来就是“弥足珍贵”。自我沉淀,知足常乐,这样才不会后悔莫及,浮生若梦。
用这部电影来纪念22岁生日应该很合适了。 我一直都想成为一个很"酷"的人,玩到十二点不回家,抽烟喝酒纹身,像个风流倜傥的花花公子在酒吧邂逅激情,向老师大吼大叫,疯狂花钱,对爱你的人爱理不理,人云亦云只想挤进那群很"酷"的人当中。 但我发现当我完成这些事的时候我并不开心,我并没有成为那个Mr.Black(还真是跟Lady Bird一毛一样),我还是宁愿跟在你屁股后面对你好,愿意循规蹈矩,按时作息,愿意为几块钱斤斤计较。 我就是我。 成长大概就是不断接受那个真正的自己。 那么,亲爱的自己,生日快乐。
原生家庭的压抑 一部分源于母亲的悲观严苛 一部分由于家庭的经济重担 使得少女克莉丝汀 渴望挣脱取得自由 渴望换一种身份生活 渴望逃离萨克拉门托 这是她从小长到大的地方 从影片一开始 和母亲一言不合激情开车门 高速行驶中坠落 便看得出女孩的一身反骨 身在教会学校 后来的一系列事件 也留下她青春叛逆的印记 从一开始的掩饰、虚荣 到大方承认、重拾友情 她找回了自己 终于诚实面对自己 人只有经历过 才能给经历赋值 说得真好啊! 影片后半段几个印象深刻的点(剧透勿入) 前男友变姐妹 打工餐厅后门抱头求安慰 剧团神父患抑郁症 请求女孩母亲不要泄露 父亲失业而爱得深沉 支持女孩求学远方 女孩终于认清友谊 找回闺蜜一起参加舞会 终于拿到驾照 开着车体会萨克拉门托的美 当一切过后 你会发觉 现在觉得无比艰难的时刻 回过头来 已豁然开朗 因为你不是一个人 更因为你足够坚强 这或许就是长大的力量 很多事情 我们都是第一次遇见 在它没有变得简单之前 需要多一点点理解 多一点点勇气 多一点点支持 Think positive there should be a way out.
女主原名叫Christine,生活在并不繁华的一个美国小镇,她的家庭不富裕,有一个强势但却爱她的妈妈…之所以给自己取名Lady Bird是因为她不想一辈子窝在这个穷乡僻壤的小地方,她有一颗想去大城市闯的心,正如她给自己取的名字。但毕竟还是太年轻,她不知道叛逆需要付出代价,这也是她母亲一直希望她脚踏实地、对她严厉的原因,但也正因为两代人的观念矛盾、以及年少叛逆的刻画使这部看似家常的剧情非常写实!从母女之间刚开始的亲密到矛盾再到冷战最后理解的过程给了我很大的感触,这不正是年少时我们与父母间的经历?女主角最后如愿到了她向往的大城市,但却并没有想象中开心,反而那一刻她想到的是那个对她严厉却爱她的母亲!
#微影评##伯德小姐#(Lady Bird)美国青春的那点事儿 青春期从叛逆到成熟一个女孩的成长故事 家庭学校朋友爱情 这也就像是我们平淡的青春一样但平淡之中还是会有些波澜和精彩 简单纯粹 欢快却又伤感 能引发一点点共鸣就挺好的 罗南小姐姐越发厉害了 不动声色的自然表演 终有一日奥斯卡能到手(7.5)
【上海电影节展映】女性青春片、即使是远在万里之外的美国小城少女成长故事,家庭、同学、情侣的各种关系也能引起国内观众不少共鸣。尤其是母女关系,是多少父母的写照!Lady Bird就是普通高中叛逆女孩形象,也有虚荣、困惑。追逐并把握更好的机会,也是很多N线小城青年的梦想。三星半
最新
很好看 我很喜欢 温馨
看这部电影的时间刚刚好 我也马上十八 也面临着上大学的阶段 从主角这里我能看到许多我的影子 自以为是 追求所独特的 希望经历大风大浪来彰显与同龄人不同的经历 深感共鸣
看哭了 果然只有女导演才能把独属于女性的柔情感和经历表达出来
原生家庭的压抑 一部分源于母亲的悲观严苛 一部分由于家庭的经济重担 使得少女克莉丝汀 渴望挣脱取得自由 渴望换一种身份生活 渴望逃离萨克拉门托 这是她从小长到大的地方 从影片一开始 和母亲一言不合激情开车门 高速行驶中坠落 便看得出女孩的一身反骨 身在教会学校 后来的一系列事件 也留下她青春叛逆的印记 从一开始的掩饰、虚荣 到大方承认、重拾友情 她找回了自己 终于诚实面对自己 人只有经历过 才能给经历赋值 说得真好啊! 影片后半段几个印象深刻的点(剧透勿入) 前男友变姐妹 打工餐厅后门抱头求安慰 剧团神父患抑郁症 请求女孩母亲不要泄露 父亲失业而爱得深沉 支持女孩求学远方 女孩终于认清友谊 找回闺蜜一起参加舞会 终于拿到驾照 开着车体会萨克拉门托的美 当一切过后 你会发觉 现在觉得无比艰难的时刻 回过头来 已豁然开朗 因为你不是一个人 更因为你足够坚强 这或许就是长大的力量 很多事情 我们都是第一次遇见 在它没有变得简单之前 需要多一点点理解 多一点点勇气 多一点点支持 Think positive there should be a way out.
一部成长的心酸史。可能这个年纪的我并不能看出全部。或许得等10年吧。有些电影儿。看完之后你会感觉特别的舒服。我和我的妈妈也经常吵架。但吵完之后很快就能和好了。这可能就是家人吧。2018年,第9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这部影片在我心目中第3名。
它最大的利器真实,可能因为我的学生时代过于泛善可陈,可能我记性太差,所以没什么共鸣。 但甜茶的凯尔倒是给了我一个警示,这种一看就很有诱惑力的人真的要更加警惕,又帅又与众不同,我能发现他,别人也能,而且是比我更好的人,当我仰慕他时,姿态上就已经输了一截,而这样的人多半来者不拒,有着丰富的感情经历。也或许他真的有一颗忧郁、智慧、敏感、脆弱、谨慎的心,没有爱过人,也期待遇到对的爱人,但99%不会是我,对的人气场是能相合的。 追求美好,但也接受自我,我很好,独一无二。
很棒的一部电影。有压抑有释放有争吵有和解,这就是生活呀。我对这部电影的定义是少年的迷茫,有对家庭关系的处理,对爱情、性的幻想与现实,愤世嫉俗与对世界的和解,小城青年对都市的向往以及骨子里对家乡的热爱。拍的太好了,母女关系拍得太精彩了,生活中很多活生生的例子,完全感同身受。母亲爱女儿,但又不停地贬低、数落女儿,不想让女儿去大城市上学,以爱之名束缚女儿,对女儿说我为了你多么辛苦,为了给你好的条件付出了多少,女儿激动之下口出恶言,愤怒的时候恨不得剔骨还父。太真实了。期待中国什么时候有更接地气的青春片
所有小镇女孩的故事都是一样的,一样的。 ——王大根
青春期的叛逆 逆反 以及勇敢 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 友情 还有想去的大学 和母亲一样强硬性格 两人互相说不出口的爱 想离开家更远的想法 去看看更大的世界 最后 她成年了 认知到谁是最好的朋友 和母亲和解 接受了父母给予的名字 叛逆和勇敢是青春期特有的 因为它总有时间和机会给你重来一次
西尔莎•罗南小小年纪,表现挥洒自如,实在深感佩服。
剧本和分镜头写得不错,这个人物我不喜欢。
就像在看青春期的自己,迷茫别扭不被理解不愿意沟通,跌跌撞撞一直想找方向
我可太喜欢!罗南了!可可爱爱的女孩子~表面叛逆但骨子里特别有爱
今天看了《伯德小姐》。谈一谈青春。 青春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阶段。虽然它具有超强的活力,也不应该夸大它的重要性。我始终觉得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很重要,都值得认真经历,认真体会。很多青春片会给人一种“青春时发生的事情撼动了全部人生”的感觉,这种故意营造出来的宏大感并不能让人感动。往往是那些青春期里平凡的、细碎的、大家都经历过的细节最能打动人。 每个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都会经历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意识和外部世界进行强烈撞击,形成巨大的冲突,所以才会出现家庭争吵。
我想这是导演自己的青春期,很真实,能引起共鸣,谁没有一个这样的叛逆的青春呢?有谁没想过挣脱“牢笼”去证明自己呢?但是电影也表现出了深深的母女情,友情。总有你能珍惜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