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此片需先学习地理,爱沙尼亚东临俄罗斯南接拉脱维亚,北与芬兰隔波罗的海相望,导演以德军中的爱沙尼亚籍士兵作为第一视角,带有一定的偏向性,德军钢盔和军服竟然是带有迷彩伪装的高档货,战斗素养也明显高于苏联红军。在这个只有一百万人口的国家里,十多万青年男性在战场上相互厮杀,看完影片几乎就能知道这个东欧小国为何男女比例严重失衡了。欧洲战场上的战壕修建得异常坚固,这一点在很多影片中都能看到,正在激烈枪战的两军因为共同的种族而停战,并将双方战士尸体埋在一起的画面令人非常震撼。从影片中不难发觉苏维埃政工人员的阴险恶毒冷血无情,前苏联自己拍摄的影片中也常能看见类似的人物,这估计是马克思当年没有想到的。6.5分
个人之于国战是微不足道的,在大国博弈中的小国国运也是风雨飘摇! 电影的拍摄非常细腻全面,战争间隙防炮洞里短暂的欢声笑语 战斗中的互相依赖 忍辱偷生的农场男人和单纯善良的老妇人 同胞之间的残杀 掩埋 走狗的丑恶嘴脸 首都的废墟和红旗 孤儿 空空如也的仓库……很浪漫主义的笔触温柔的展现了战争状态下彼此间最真实的生存状态! 相比于《父辈》中战争中展现了最坏一面的五个年轻人,这里的爱沙尼亚士兵,只是想要保卫自己应得的独立和平尊严自由,他们不为政治卖命,为自己而战还保留着善良的天性! 成为了其他国家的走狗,两位轿车出场的**!集中营也好 西伯利亚也罢,谁是真正的战争罪犯昭然若揭,希望这种红色可以灭亡!!
战争场面还是比较真实的,可以想象爱沙尼亚人当时的悲惨,1940年被苏俄侵占,41年借德军之手复国,44年又被苏俄吞并。处于两个大国之间,那个时代真是没有自己的权利,苏俄更为残暴。影片并没有简单的划分双方那个正义那个不正义,其实都是爱沙尼亚人,最后还为了保护同胞少年而被布尔什维克射杀。爱沙尼亚直到90年代才真正取得了独立,不容易。
今年真是二战题材大爆发的一年,不留神就很容易很快被淹没了,爱沙尼亚的这个片却很新鲜。其表现的所处的历史阶段,给出了各种不同的独特视角。电影本身虽存在缺陷,但传达的对于家园家国、蝼蚁之民族的痛苦、战争无意义的观念,能够让人正视这部作品。荒芜却真实的战场,也有别于一些大场面。三星半。
苏军政委就是根***,猪队友。好在被自己人解决了,可怜了那个苏军排长,为了救一群小孩被政委枪毙了。战斗场面还是相当真实的。
左有纳粹,右有赤俄,中间地带的小国尊严,用血与火来铸就。
真是惨,被逼自相残杀。
场面不如美国片,深度不如德国片。
最热
看此片需先学习地理,爱沙尼亚东临俄罗斯南接拉脱维亚,北与芬兰隔波罗的海相望,导演以德军中的爱沙尼亚籍士兵作为第一视角,带有一定的偏向性,德军钢盔和军服竟然是带有迷彩伪装的高档货,战斗素养也明显高于苏联红军。在这个只有一百万人口的国家里,十多万青年男性在战场上相互厮杀,看完影片几乎就能知道这个东欧小国为何男女比例严重失衡了。欧洲战场上的战壕修建得异常坚固,这一点在很多影片中都能看到,正在激烈枪战的两军因为共同的种族而停战,并将双方战士尸体埋在一起的画面令人非常震撼。从影片中不难发觉苏维埃政工人员的阴险恶毒冷血无情,前苏联自己拍摄的影片中也常能看见类似的人物,这估计是马克思当年没有想到的。6.5分
个人之于国战是微不足道的,在大国博弈中的小国国运也是风雨飘摇! 电影的拍摄非常细腻全面,战争间隙防炮洞里短暂的欢声笑语 战斗中的互相依赖 忍辱偷生的农场男人和单纯善良的老妇人 同胞之间的残杀 掩埋 走狗的丑恶嘴脸 首都的废墟和红旗 孤儿 空空如也的仓库……很浪漫主义的笔触温柔的展现了战争状态下彼此间最真实的生存状态! 相比于《父辈》中战争中展现了最坏一面的五个年轻人,这里的爱沙尼亚士兵,只是想要保卫自己应得的独立和平尊严自由,他们不为政治卖命,为自己而战还保留着善良的天性! 成为了其他国家的走狗,两位轿车出场的**!集中营也好 西伯利亚也罢,谁是真正的战争罪犯昭然若揭,希望这种红色可以灭亡!!
战争场面还是比较真实的,可以想象爱沙尼亚人当时的悲惨,1940年被苏俄侵占,41年借德军之手复国,44年又被苏俄吞并。处于两个大国之间,那个时代真是没有自己的权利,苏俄更为残暴。影片并没有简单的划分双方那个正义那个不正义,其实都是爱沙尼亚人,最后还为了保护同胞少年而被布尔什维克射杀。爱沙尼亚直到90年代才真正取得了独立,不容易。
今年真是二战题材大爆发的一年,不留神就很容易很快被淹没了,爱沙尼亚的这个片却很新鲜。其表现的所处的历史阶段,给出了各种不同的独特视角。电影本身虽存在缺陷,但传达的对于家园家国、蝼蚁之民族的痛苦、战争无意义的观念,能够让人正视这部作品。荒芜却真实的战场,也有别于一些大场面。三星半。
苏军政委就是根***,猪队友。好在被自己人解决了,可怜了那个苏军排长,为了救一群小孩被政委枪毙了。战斗场面还是相当真实的。
左有纳粹,右有赤俄,中间地带的小国尊严,用血与火来铸就。
真是惨,被逼自相残杀。
场面不如美国片,深度不如德国片。
最新
真是惨,被逼自相残杀。
场面不如美国片,深度不如德国片。
个人之于国战是微不足道的,在大国博弈中的小国国运也是风雨飘摇! 电影的拍摄非常细腻全面,战争间隙防炮洞里短暂的欢声笑语 战斗中的互相依赖 忍辱偷生的农场男人和单纯善良的老妇人 同胞之间的残杀 掩埋 走狗的丑恶嘴脸 首都的废墟和红旗 孤儿 空空如也的仓库……很浪漫主义的笔触温柔的展现了战争状态下彼此间最真实的生存状态! 相比于《父辈》中战争中展现了最坏一面的五个年轻人,这里的爱沙尼亚士兵,只是想要保卫自己应得的独立和平尊严自由,他们不为政治卖命,为自己而战还保留着善良的天性! 成为了其他国家的走狗,两位轿车出场的**!集中营也好 西伯利亚也罢,谁是真正的战争罪犯昭然若揭,希望这种红色可以灭亡!!
战争场面还是比较真实的,可以想象爱沙尼亚人当时的悲惨,1940年被苏俄侵占,41年借德军之手复国,44年又被苏俄吞并。处于两个大国之间,那个时代真是没有自己的权利,苏俄更为残暴。影片并没有简单的划分双方那个正义那个不正义,其实都是爱沙尼亚人,最后还为了保护同胞少年而被布尔什维克射杀。爱沙尼亚直到90年代才真正取得了独立,不容易。
苏军政委就是根***,猪队友。好在被自己人解决了,可怜了那个苏军排长,为了救一群小孩被政委枪毙了。战斗场面还是相当真实的。
看此片需先学习地理,爱沙尼亚东临俄罗斯南接拉脱维亚,北与芬兰隔波罗的海相望,导演以德军中的爱沙尼亚籍士兵作为第一视角,带有一定的偏向性,德军钢盔和军服竟然是带有迷彩伪装的高档货,战斗素养也明显高于苏联红军。在这个只有一百万人口的国家里,十多万青年男性在战场上相互厮杀,看完影片几乎就能知道这个东欧小国为何男女比例严重失衡了。欧洲战场上的战壕修建得异常坚固,这一点在很多影片中都能看到,正在激烈枪战的两军因为共同的种族而停战,并将双方战士尸体埋在一起的画面令人非常震撼。从影片中不难发觉苏维埃政工人员的阴险恶毒冷血无情,前苏联自己拍摄的影片中也常能看见类似的人物,这估计是马克思当年没有想到的。6.5分
今年真是二战题材大爆发的一年,不留神就很容易很快被淹没了,爱沙尼亚的这个片却很新鲜。其表现的所处的历史阶段,给出了各种不同的独特视角。电影本身虽存在缺陷,但传达的对于家园家国、蝼蚁之民族的痛苦、战争无意义的观念,能够让人正视这部作品。荒芜却真实的战场,也有别于一些大场面。三星半。
左有纳粹,右有赤俄,中间地带的小国尊严,用血与火来铸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