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马逊萌猴奇遇记》中的动物演员们,是按照脚本一个一个镜头拍摄的,与其说这是考验动物们的演技,不如说是考验驯兽师的本事。
- 《亚马逊萌猴奇遇记》的创作先是通过图画分镜头脚本来构思,再选取真实的影像拍摄,这样既可以还原真实的亚马逊雨林,又不失故事性趣味性。
- 驯兽师要使动物演员们摆出导演脚本中所画的pose并非易事。不仅要指导它们演出,还要随时安抚它们的情绪,拿出蜂蜜糖果等各种好吃的“贿赂”它们。
- 本片由法国著名导演蒂埃里·拉格贝尔带领由80名人员组成的拍摄团队深入亚马逊雨林进行3D拍摄,先后历时7年筹备制作完成。
- 为了让整个创作过程顺利进行, 剧组两位生物学家与编剧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其中Myriam Baran为卷尾猕猴专家,Sylvain Garassus则担任过多部动物电影的科学顾问,他同时也是维多利亚湖生态系统中尼罗河鲈鱼研究的作者。
- 本片在亚马逊马瑙斯以北120千米的选定区域拍摄,没有任何镜头使用了特效和CGI影像,也没有任何场景是在摄影棚里拍摄的。
- 电影主创花了两年的时间和亚马逊的动物生活在一起。
- 花费了6个月的时间让这些动物们习惯人类和摄像机的存在之后,剧组又用了长达两年半的时间进行拍摄。
- 在最后一次拍摄过后,剪辑几乎又花了一年时间。
- 整部电影是从几百小时素材里一帧一帧、一幅一幅精挑细选出来的,最后完成了这个时长85分钟的故事。
- 拍摄时剧组需要运送50多吨的拍摄器材,还必须为工作人员准备好几吨的食物饮料和驱蚊药水。
- 剧组其中一位摄影师曾在亚马逊地区生活了40多年。
- 拍摄时每一次角度的改变,都需要花费至少1个小时来调整两部3D摄像机的位置。
- 摄制组需要整理电影中拍摄到的70多种动物的各种信息,从而可以制定《亚马逊萌猴奇遇记》的拍摄行程。
- 在电影拍摄的第一天,全剧组的工作人员与先进的摄影器材都泡在泥浆之中。
- 因为深置雨林之中电力供应非常不稳定,剧组的剪辑团队每日都争分夺秒确保完成当天的工作。
- 动物专家每天都要追逐那些淘气的不愿配合拍摄的猴子们,在雨林中生活了几个月之后,全组工作人员都已累的精疲力竭。
- 最难拍的当属美洲角雕的镜头。摄影师花了六天的时间躲在一棵树上,只想要拍摄角雕将猴子抓住的镜头。
- 在睡前剧组成员总是需要检查一下床铺。有一晚,副导演发现身边居然趴着一只巨大的棕色蜘蛛。他花了30分钟才将它驱逐出去,第二天他才知道那是种很致命的蜘蛛。
- 影片中出现了至少100种动物。
- 剧组从巴西动物救助保护中心挑选了150只僧帽猴,在剧组建造的生态公园里经过6个月的学习和适应, 5只僧帽猴脱颖而出,而最终只有2只参与了拍摄。一只名叫Sai的小猴子完成了80%的拍摄(因为它的表情比较丰富),另一只则完成了剩下的20%。
- 拍摄期间,剧组被分成2队同时进行拍摄,一队专门拍摄涉及动物的画面,另一队则深入亚马逊丛林拍摄各种大自然的画面。
- 为了在保证工作人员安全的前提下,近距离的拍摄野生美洲豹追捕猎物的镜头,剧组特别为摄影师们制作了1个大笼子。人在笼中,豹在笼外。
- 拍摄的最后一天,25只猴子集体罢工,光站在树枝上看着工作人员笑,任凭驯兽师怎么叫都不动。
- 剧组最终拍摄了250小时的画面素材。
- 僧帽猴非常聪明,被认为是智力最高的猴类之一。与它们合作必须要讲究方式方法,有一次剧组工作人员可能要求得太多了,结果就遭到了几只僧帽猴的联合攻击。
- 通过发出各种叫声,僧帽猴之间发展出了一套完善的沟通系统,它们甚至能够同时发出两种意思相反的叫声。比如,当一只公猴和一只母猴在一起的时候,它可以同时发出一种温柔的叫声和一种阻止其他试图靠近的公猴的声音。
- 美洲豹并不是剧组拍摄过的最危险的动物。驯兽师曾经捕获一只Pico de Jaca(一种南美热带大毒蛇),它的一口毒液可以杀死5头大象。开拍时这只Pico de Jaca在几秒之内就冲破了剧组设置的长达1.8米的安全防线,以至于拍摄工作不得不立即叫停,工作人员们四散而逃。
- 在拍摄粉色海豚的镜头时,一只路过的船突然将一袋垃圾丢入水中,迅速引来了一群食人鲳,而此时剧组还有几位助理在水中进行拍摄,他们差点遭到了食人鲳的攻击。
- 剧组工作人员还需要注意的是椰子的坠落,这可是亚马逊地区最主要的意外死亡原因。
- 剧组的厨房几乎全天无休,光是早饭就有五轮,最早从凌晨3点半开始。这里也成为了法国和巴西剧组人员沟通交流的中心。厨师团队主要由当地人组成,他们专长做亚马逊风味的美食。每天还有Happy Hour(为剧组人员提供零食和美酒)。
- 《亚马逊萌猴奇遇记》为第70届威尼斯电影节闭幕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