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会想这种对生活的复现是否具有意义——我的意思是20s就要追忆零几年的生活了吗?那些桌面电影式的网页画面,很千禧风很有趣,但是在2024拍一部时间设定在08的电影,它的具体意义是什么呢?我理解时代发展得很快,也理解经过的每一年都是一代人的生活纪念。但是,除了共鸣以外,它的更广阔的具体意义在哪里? 想来可能也是苛求太多,这种有些私人的半自传式电影能引起一部分同背景或类似背景的人的共鸣就已经达到了目的。但是问题在于,它似乎没有真正解决任何问题:情况是典型的,和解是突兀的,答案是没有给出的。并不是说不好看,这部的可看性甚至可能在最近看的几部节展电影里面排得很前。然而它抛出的题目是那么的令人迫切以求,给出的答案却是如此的cliche(尽管也许生活本就如此),所有的牺牲被一笔带过,母亲无条件的爱甚至让人觉得整个影片的价值观有一种不合时宜的保守倾向。也许叩问弟弟本来就找不到答案,也许姐姐的故事里有更好的解释。 如果能取得商业上的成功的话也还行,等等看吧。
北美华谊移民家庭喜剧版本的年少日记。片中一半普通话+英语,非常好懂。我查了一下相关资料应该是导演自己的半自传电影。影片开始就是一个非常粗劣的短片,三个小朋友打打闹闹的,男主其中一个,但是仿佛也在告诉观众,三个人玩总会有一个是多余的,男主就是那个。为了融入群体绕了很多圈,在青少年心理出现波动,可以理解为自救。影片有很多亚洲的梗,即使中国人看了也可以明白。缺点是我觉得与姐姐相处的部分有点少,这里说一下姐姐的演员太像赵梦了。姐姐热爱流行朋克,大概率是因为内核是反叛精神,但是姐姐这个角色不够立体,电影中也大量穿插了流行朋克音乐。结尾去高中读书后与自己和解了,加了一个视觉艺术俱乐部,算是继承母亲的志向。导演剪辑在现实与DV录像还有各种流行社交网络不断穿插,非常丝滑,构图也不错。希望国内可以引进
7.5。北影节第二部。片子7月份才在美国上映,算是抢鲜看了。这部就很喜欢,很舒服,电影把青春期孩子会有的那种情窦初开、孤独、敏感、渴望朋友的多种情感拍得很细腻。特别像翻阅自己在十几岁时候写的日记,有自己的爱好,想要交更多的朋友,想和女生交往。近几年看的几部这种亚裔导演拍的在美国上映的片子都挺不错的,《别告诉她》《过往人生》等。 上一次来地质礼堂看电影大概是7年前,看《战狼2》。
当亚裔移民二代遇上青春期 亲情友情懵懂的爱情都在考验着他 很典型的付出型母亲 很典型的重男轻女的奶奶 但是并不让人讨厌 贡献了很多笑点 第一个注意到弟弟青春期烦恼的是姐姐 弟弟不再是毫无目的的跟风破坏淘气 而且发泄着不满的情绪 最后并没有完整的结局 只是对亲爱友情爱情有个交代 但就像是面对一个青春期的孩子 就陪他度过就好了 很多事情都必须亲自去探索经历 好在最后弟弟找到了自己想要做的事 不论结果如何 这就是青春吧
喜欢,虽然叙事有点老套,但我就吃这一套我能怎么办!orz手持相机、怀旧的聊天室和个人主页,以及实实在在能让人笑出来的轻喜剧,怎么样也能打个三星半了。
一面是美籍亚裔男孩青春期各种社交车祸现场的大合集,荒诞搞笑又苦涩难言;一面是上两辈令人窒息的婆媳冲突和延伸至一对儿女的亲子问题。小男孩演得很好,演出了各种尴尬、逃避的无言表情;陈冲当然也很好,表情姿态非常细腻。唯一让人不满足的,是最后的和解几乎完全建立在母亲的承担上,她确实是“一个人撑起了这个家”。幸好时代变化快,这样非凡坚忍的母亲在大银幕上已只是儿时回忆了,就像社交软件的旧页面一样。
美籍亚裔题材佳作,导演半自传形式,全程热闹欢快,还有网络聊天脸书等元素,“弟弟”父亲在台湾工作养家,陈冲演的老妈持家同时喜欢绘画,奶奶衰老摔倒卧床不起,男孩有早恋、打架、吞烟头呕吐、跟姐姐母亲吵架、离家出走、瞎拍虐待动物视频等叛逆青春行为,但一切回归家庭理解与亲情的宽容,令人欣慰
太棒了,完全就是生活化的亚裔(压抑)家庭日常,太真实了吧,看的时候就忍不住给导演和演员鼓掌了!
中规中矩的美国片
少年ABC之烦恼
美国亚裔的移民心态,孤独中的自卑感,融入的过程很艰难,姐弟的日常打闹还算有趣。
那种浑身插满尖刺而又觉得外界只有利剑相对的青春期,想抓住旧人,但旧人成了一夜错落的影子,想抓住新人,但新人成了削足适履的容器,于是百般不对,千般懊恼,万般苦痛,再等一瞬山光水色悉数敞亮,那千帆过了万重山就是过了,过不了的,也就那样了。那是成长极其别扭的过程。陈冲几段轻柔说话,把母亲一角的爱与憾转得悠扬绵远,给人莫大的暖与痛。
一个青春期男孩喜欢上女孩那段可太真实啦 哈哈哈😂
有点喜剧性,更多的是两种语言在生活里的交流,以及一个男孩的长大
一般 🌅 画面
亚裔移民二代青春期的懵懂、叛逆、孤独,渴望朋友,美国喜剧片,半普通话、半英文,“弟弟”演的很不错
很好看,讲的华裔家庭及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到回归,有过此经历的人会有共鸣
植物是前景 裂缝看外面和夹缝里生存 P 努力 伪装 迎合 郁闷 愤怒 做自己果然最舒适 有点像导演自述叛逆期 视角画面很细腻
最热
偶尔会想这种对生活的复现是否具有意义——我的意思是20s就要追忆零几年的生活了吗?那些桌面电影式的网页画面,很千禧风很有趣,但是在2024拍一部时间设定在08的电影,它的具体意义是什么呢?我理解时代发展得很快,也理解经过的每一年都是一代人的生活纪念。但是,除了共鸣以外,它的更广阔的具体意义在哪里? 想来可能也是苛求太多,这种有些私人的半自传式电影能引起一部分同背景或类似背景的人的共鸣就已经达到了目的。但是问题在于,它似乎没有真正解决任何问题:情况是典型的,和解是突兀的,答案是没有给出的。并不是说不好看,这部的可看性甚至可能在最近看的几部节展电影里面排得很前。然而它抛出的题目是那么的令人迫切以求,给出的答案却是如此的cliche(尽管也许生活本就如此),所有的牺牲被一笔带过,母亲无条件的爱甚至让人觉得整个影片的价值观有一种不合时宜的保守倾向。也许叩问弟弟本来就找不到答案,也许姐姐的故事里有更好的解释。 如果能取得商业上的成功的话也还行,等等看吧。
北美华谊移民家庭喜剧版本的年少日记。片中一半普通话+英语,非常好懂。我查了一下相关资料应该是导演自己的半自传电影。影片开始就是一个非常粗劣的短片,三个小朋友打打闹闹的,男主其中一个,但是仿佛也在告诉观众,三个人玩总会有一个是多余的,男主就是那个。为了融入群体绕了很多圈,在青少年心理出现波动,可以理解为自救。影片有很多亚洲的梗,即使中国人看了也可以明白。缺点是我觉得与姐姐相处的部分有点少,这里说一下姐姐的演员太像赵梦了。姐姐热爱流行朋克,大概率是因为内核是反叛精神,但是姐姐这个角色不够立体,电影中也大量穿插了流行朋克音乐。结尾去高中读书后与自己和解了,加了一个视觉艺术俱乐部,算是继承母亲的志向。导演剪辑在现实与DV录像还有各种流行社交网络不断穿插,非常丝滑,构图也不错。希望国内可以引进
7.5。北影节第二部。片子7月份才在美国上映,算是抢鲜看了。这部就很喜欢,很舒服,电影把青春期孩子会有的那种情窦初开、孤独、敏感、渴望朋友的多种情感拍得很细腻。特别像翻阅自己在十几岁时候写的日记,有自己的爱好,想要交更多的朋友,想和女生交往。近几年看的几部这种亚裔导演拍的在美国上映的片子都挺不错的,《别告诉她》《过往人生》等。 上一次来地质礼堂看电影大概是7年前,看《战狼2》。
当亚裔移民二代遇上青春期 亲情友情懵懂的爱情都在考验着他 很典型的付出型母亲 很典型的重男轻女的奶奶 但是并不让人讨厌 贡献了很多笑点 第一个注意到弟弟青春期烦恼的是姐姐 弟弟不再是毫无目的的跟风破坏淘气 而且发泄着不满的情绪 最后并没有完整的结局 只是对亲爱友情爱情有个交代 但就像是面对一个青春期的孩子 就陪他度过就好了 很多事情都必须亲自去探索经历 好在最后弟弟找到了自己想要做的事 不论结果如何 这就是青春吧
喜欢,虽然叙事有点老套,但我就吃这一套我能怎么办!orz手持相机、怀旧的聊天室和个人主页,以及实实在在能让人笑出来的轻喜剧,怎么样也能打个三星半了。
一面是美籍亚裔男孩青春期各种社交车祸现场的大合集,荒诞搞笑又苦涩难言;一面是上两辈令人窒息的婆媳冲突和延伸至一对儿女的亲子问题。小男孩演得很好,演出了各种尴尬、逃避的无言表情;陈冲当然也很好,表情姿态非常细腻。唯一让人不满足的,是最后的和解几乎完全建立在母亲的承担上,她确实是“一个人撑起了这个家”。幸好时代变化快,这样非凡坚忍的母亲在大银幕上已只是儿时回忆了,就像社交软件的旧页面一样。
美籍亚裔题材佳作,导演半自传形式,全程热闹欢快,还有网络聊天脸书等元素,“弟弟”父亲在台湾工作养家,陈冲演的老妈持家同时喜欢绘画,奶奶衰老摔倒卧床不起,男孩有早恋、打架、吞烟头呕吐、跟姐姐母亲吵架、离家出走、瞎拍虐待动物视频等叛逆青春行为,但一切回归家庭理解与亲情的宽容,令人欣慰
太棒了,完全就是生活化的亚裔(压抑)家庭日常,太真实了吧,看的时候就忍不住给导演和演员鼓掌了!
中规中矩的美国片
少年ABC之烦恼
最新
美国亚裔的移民心态,孤独中的自卑感,融入的过程很艰难,姐弟的日常打闹还算有趣。
那种浑身插满尖刺而又觉得外界只有利剑相对的青春期,想抓住旧人,但旧人成了一夜错落的影子,想抓住新人,但新人成了削足适履的容器,于是百般不对,千般懊恼,万般苦痛,再等一瞬山光水色悉数敞亮,那千帆过了万重山就是过了,过不了的,也就那样了。那是成长极其别扭的过程。陈冲几段轻柔说话,把母亲一角的爱与憾转得悠扬绵远,给人莫大的暖与痛。
一个青春期男孩喜欢上女孩那段可太真实啦 哈哈哈😂
有点喜剧性,更多的是两种语言在生活里的交流,以及一个男孩的长大
中规中矩的美国片
一般 🌅 画面
亚裔移民二代青春期的懵懂、叛逆、孤独,渴望朋友,美国喜剧片,半普通话、半英文,“弟弟”演的很不错
偶尔会想这种对生活的复现是否具有意义——我的意思是20s就要追忆零几年的生活了吗?那些桌面电影式的网页画面,很千禧风很有趣,但是在2024拍一部时间设定在08的电影,它的具体意义是什么呢?我理解时代发展得很快,也理解经过的每一年都是一代人的生活纪念。但是,除了共鸣以外,它的更广阔的具体意义在哪里? 想来可能也是苛求太多,这种有些私人的半自传式电影能引起一部分同背景或类似背景的人的共鸣就已经达到了目的。但是问题在于,它似乎没有真正解决任何问题:情况是典型的,和解是突兀的,答案是没有给出的。并不是说不好看,这部的可看性甚至可能在最近看的几部节展电影里面排得很前。然而它抛出的题目是那么的令人迫切以求,给出的答案却是如此的cliche(尽管也许生活本就如此),所有的牺牲被一笔带过,母亲无条件的爱甚至让人觉得整个影片的价值观有一种不合时宜的保守倾向。也许叩问弟弟本来就找不到答案,也许姐姐的故事里有更好的解释。 如果能取得商业上的成功的话也还行,等等看吧。
当亚裔移民二代遇上青春期 亲情友情懵懂的爱情都在考验着他 很典型的付出型母亲 很典型的重男轻女的奶奶 但是并不让人讨厌 贡献了很多笑点 第一个注意到弟弟青春期烦恼的是姐姐 弟弟不再是毫无目的的跟风破坏淘气 而且发泄着不满的情绪 最后并没有完整的结局 只是对亲爱友情爱情有个交代 但就像是面对一个青春期的孩子 就陪他度过就好了 很多事情都必须亲自去探索经历 好在最后弟弟找到了自己想要做的事 不论结果如何 这就是青春吧
很好看,讲的华裔家庭及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到回归,有过此经历的人会有共鸣
太棒了,完全就是生活化的亚裔(压抑)家庭日常,太真实了吧,看的时候就忍不住给导演和演员鼓掌了!
植物是前景 裂缝看外面和夹缝里生存 P 努力 伪装 迎合 郁闷 愤怒 做自己果然最舒适 有点像导演自述叛逆期 视角画面很细腻
北美华谊移民家庭喜剧版本的年少日记。片中一半普通话+英语,非常好懂。我查了一下相关资料应该是导演自己的半自传电影。影片开始就是一个非常粗劣的短片,三个小朋友打打闹闹的,男主其中一个,但是仿佛也在告诉观众,三个人玩总会有一个是多余的,男主就是那个。为了融入群体绕了很多圈,在青少年心理出现波动,可以理解为自救。影片有很多亚洲的梗,即使中国人看了也可以明白。缺点是我觉得与姐姐相处的部分有点少,这里说一下姐姐的演员太像赵梦了。姐姐热爱流行朋克,大概率是因为内核是反叛精神,但是姐姐这个角色不够立体,电影中也大量穿插了流行朋克音乐。结尾去高中读书后与自己和解了,加了一个视觉艺术俱乐部,算是继承母亲的志向。导演剪辑在现实与DV录像还有各种流行社交网络不断穿插,非常丝滑,构图也不错。希望国内可以引进
喜欢,虽然叙事有点老套,但我就吃这一套我能怎么办!orz手持相机、怀旧的聊天室和个人主页,以及实实在在能让人笑出来的轻喜剧,怎么样也能打个三星半了。
一面是美籍亚裔男孩青春期各种社交车祸现场的大合集,荒诞搞笑又苦涩难言;一面是上两辈令人窒息的婆媳冲突和延伸至一对儿女的亲子问题。小男孩演得很好,演出了各种尴尬、逃避的无言表情;陈冲当然也很好,表情姿态非常细腻。唯一让人不满足的,是最后的和解几乎完全建立在母亲的承担上,她确实是“一个人撑起了这个家”。幸好时代变化快,这样非凡坚忍的母亲在大银幕上已只是儿时回忆了,就像社交软件的旧页面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