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届北影节第二部展映影片《芦苇荡》,该片讲述了在土耳其安纳托利亚地区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主人公阿里面对地主和小喽啰的欺压,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抗争的故事。比中国的《隐入尘烟》更激进,小人物用三次杀人呈现出的不同心里变化,惶恐–从容–主动,完成一次次对不可预测的人性实验。本片运用大量空镜头和动物与人的情绪铺垫,来表达人与人、人与自然相遇的两层含义。映后谈上导演的一番话令观众有些惊悚,他说片名的土耳其语意思是“最后的收获”,而“收获”对于主人公来说就是用割芦苇的镰刀杀人!#M观影团天坛奖特别观影# #北京国际电影节#
电影《芦苇荡》是我看的第一部土耳其语电影,感谢M观影团和北影节给了我这个走进不同文化的机会,这是一部很精彩的影片,引发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 电影的画面特别美,芦苇荡、木舟、雪山和草原都让人心生向往,然而与美丽自然景色相对的是人类之间的压榨反抗与黑暗,听了志愿者的解说知道电影图土耳其原名含义是“最后的收获”,然后导演说这是指主演最后收割了最后一个压榨者的生命,就如同镰刀收割芦苇,真的是震到了全场观众哈哈哈~ 最后祝愿电影《芦苇荡》在北京电影节可以获得更多影迷的支持和喜爱!
#M观影团天坛奖特别观影##北京国际电影节# 影片整体画面都围绕芦苇荡展开,主人公阿里生活在安纳托利亚地区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面对地主和当地帮派的欺压,他奋起反抗;同时,他也试图挽回与妻子的感情。整部电影拍摄出了主人公的自我拯救、努力挣脱出困境和他层层递进的奋起反抗的情绪。虽然没办法定义阿里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我觉得阿里是被逼急了的好人),但是这部影片确实拍摄出了底层小人物受到压迫时的无奈与可怜。《芦苇荡》这部影片确实是好看的。 插句题外话,主演笑起来真的太可爱了!!!
#M观影团天坛奖特别观影##北京国际电影节# 芦苇荡,原名最后的收获,本届北影节主竞赛最喜欢的一部。男主角现场本人非常可爱,也很爱笑,和影片中很不一样~映后散场时与导演又交流了代际问题,导演回答表示是因为不想破坏故事总体隐忍的氛围,如果突然出现孩子的哭声,无疑会打破原有的气氛。非常感谢主持人、主创们和翻译老师!影片整体的基调非常从容,加上没有一帧不美的画面,及其的享受。这部作品百分之百的展现了影像的魅力。向导演和编剧转达了我对这部影片赢得天坛奖的希望,握手很暖!
《芦苇荡》最有趣的地方是以轻写重。第一,意象选取是轻的,芦苇荡轻轻拂动,小木船缓缓前行,沉重的血腥与暴力情节都隐匿于这片静谧的氛围之中,人物和芦苇的挣扎融为一体;第二,叙事是轻的,缓缓的生活常态叙事,节奏始终轻描淡写,正因如此,影片更加厚重地呈现了主创们对自我、对家庭、对社会的思考,突出了底层人民反抗压迫、保卫家园的重要性。 #M观影团天坛奖特别观影# #北京国际电影节#
#M观影团天坛奖特别观影# #北京国际电影节#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男主沉默寡言,收割村子里芦苇为生,还遭受当地帮派的欺压,最终奋起反击,最后还缓解了与妻子的关系。不愧是摄影出身的导演,整部片子画面很漂亮,大量的空镜头,广阔的天空下,茂盛的芦苇荡……映后导演解读了下片中的细节,男主也很爱笑,和影片中角色很不一样
大片的芦苇荡、灰蒙蒙的色调、大量的空镜头以及极少的对白,使得影片看上去貌似略显平淡。但即使没有太多的语言沟通,从男主人公阿里细微的表情和眼神变化也不难发现他的蜕变日益明显,从开始的忐忑、怯懦和恐惧到最后的坚定与狠戾,反差巨大,也反映了底层人民的艰辛与隐忍,以及对权贵压迫的挣扎与反抗。
#M观影团天坛奖特别观影# #北京国际电影节# 一片芦苇荡,一把长镰刀,压迫之下有反抗,星星之火也能燎原,最近看了许多电影,都会用一场大雨洗刷埋没那些恶。男主角心理的几次转换让人惊恐亦悲哀,在阶层分明的特定环境下,个体小人物的结局也如同芦苇一般飘摇不定,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只能在沉默中灭亡。
《芦苇荡》影片讲述了一个土耳其穷人的生活,在讨厌的人的剥削下艰难地生活。老实人被逼急了也是会发疯的。但是他是坏人吗?法律意义上是。中间有一处情节关于钱包,被导演拍的非常好,他们没注意到穷人的困苦,却一直纠结于一个小划痕,体现了人的冷漠无情。
是一部反应了一个平凡的基层人民从隐忍到反抗的影片,男主阿里是一个内向的人,闷不做声任人欺凌却因为一次偶然开始了自己的反击。通过动作去刻画男主心理活动的片段很多,结尾的留白我也很喜欢,没有把所谓的“上价值”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
一次意外的发生,让男主从逆来顺受转变成绝地反击。芦苇荡里隐藏着他的秘密……还是觉得最后那个反击力度有点过猛。第一个空中俯瞰的镜头真漂亮!
影片中有这无数极具美和几何特征的画面,仿佛每一帧都可以用来截图做壁纸一样,原来导演是摄影出身,不愧能将这样压抑沉重的电影,在美人动心的景色中燃放人性的悲壮。 影片讲述了在一片芦苇荡旁边的村民们,被上层阶级的人们管辖着隔芦苇,且仅有着微薄的收入 还要被毫无尊严的对待。 一位被欺压已久的,胆小懦弱的人在被发现偷割的芦苇后,为保护自己而意外杀死了欺凌者,经历了精神折磨后,恐惧而愧疚的再次查看尸体时,被另一位欺压他们的管理员看到,为了掩埋罪行再次杀人灭口,至此,他逐渐尝到了拿起镰刀捍卫自己的力量,第二次杀人后他没有在痛哭崩溃,而是拿着老板狩猎后给的鸭子,和妻子久违的吃上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于是最后,他拿起镰刀,不再是去隔芦苇,而是游刃有余的杀掉了第三位欺压他们的管理员,这可以说是他最后一次收割。 最后的复仇杀人,是最后一次拿起镰刀收割,也是他最后一次收获,映后导演本人也说,以男主与妻子的性格,他们很有可能在两三天后,去警局自首。 而这其中刻画的夫妻关系冰冷却坚固,丈夫一言未发,妻子却一清二楚,二者都心知肚明。
#M观影团天坛奖特别观影# #北京国际电影节# 《芦苇荡》讲述的是小人物受到压迫后,遭遇的不幸与变故。主角并没有像其它电影描述的那样,主动地去反抗,恰恰相反,主角的命运就好像一颗芦苇,随风的指挥而且随时都会折断。 在第一场命案发生时,“凶器”是一颗芦苇,而最后变成了镰刀,只剩根茎的芦苇就好像贫苦的男主人公,受到命运的摆布与捉弄,但是慢慢地内心的原始被释放出来,走上了不归路。
《芦苇荡》是一部触动心灵的电影,它用细腻的画面和深刻的故事,展现了生活的复杂与深沉。影片中的芦苇荡不仅是一处风景,更是一个隐喻,象征着生活的曲折与坎坷。主人公们在芦苇荡中挣扎、奋斗,他们的命运与选择都充满了无奈与挣扎,让人深感人生的不易。 这部电影的画面非常唯美,每一帧都仿佛是一幅精美的画作。芦苇在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与影片中的情感相互呼应,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 剧情方面,电影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性。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命运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样的剧情设置不仅让人看得津津有味,更让人在思考中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与复杂。 我相信每一个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感悟。
很幸运可以参加#M观影团天坛奖特别观影#活动,在 #北京国际电影节# 看到《芦苇荡》这部电影,观影体验非常好,实属意外之喜。这是我看的第一部土耳其语电影,电影里的画面很美(映后才知道原来导演是摄影师出身),划过无底湖的木舟,进入静谧又荒芜的芦苇荡,在土耳其一个高原雪山脚下的小村庄里,人们竟就依靠这些芦苇来讨生活,贫穷却坚韧的生存着。在如此广袤的自然美景下却有着这么一群挣扎的生命,人类之间的互相压榨和暴力反抗,这种反差带来的冲击感很强,也算是电影的一大特色。 电影的土语原名《最后的收获》其实更酷,听完导演解读竟然就是指男主角阿里干掉了最后一个人,瞬间觉得更阴暗带感了。一个贫穷的普通人在受尽凌辱后被迫走上了“收割”之路,成了一个手法熟练的连环杀手,完全从文艺片变成了另外的风格,回味剧情的时候“凶杀”的部分也变得不再普通。 非常喜欢阿里在初次误杀人后,躲在草原上牛群中的镜头。人在极度孤单和急需被同类接纳理解包容的时刻,竟然去选择了和自然、动物融为一体,更妙的是导演分享拍摄中一只有灵性的牛竟然真的亲吻了男主的额头,这样的神性时刻很打动我。
土耳其导演是摄影出身,镜头语言唯美悲怆。映后有幸与导演交流了一下,有关剧中那个上层富裕老板钱包上的指甲痕,导演的意图是表现了土耳其不同阶层的追求:当底层人民还在生死线上挣扎,上层的精英们却在关心海外度假时无法满足的真爱。所以对上层人士来说,一个人的性命也敌不过他的一个旧钱包。
感谢#M观影团天坛奖特别观影#活动,带我欣赏了入围 #北京国际电影节# 最佳电影的《芦苇荡》,这部电影描写了盛产芦苇的湖边小村庄发生的故事,这个小村庄的人们都依靠芦苇维生,但是这里的芦苇产业被垄断了,收购价非常低,人们都挣扎在温饱线上,但是那些垄断的人,不仅生活富裕,还霸道欺压底层百姓,但凡是不按他们要求做的人,就非打即骂。男主角阿里就是那个老实巴交的底层百姓,只是想偷偷把自己家的芦苇卖给村外人,多赚点钱,贴补家用,但是垄断阶级不允许,烧了他一整车的芦苇,火光冲天,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意外随之发生了,剧情也进入了高潮……唯一我想弄清楚的是那个钱包的剧情到底是为什么?
第14届北影节第二部展映影片《芦苇荡》,该片讲述了在土耳其安纳托利亚地区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主人公阿里面对地主和小喽啰的欺压,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抗争的故事。比中国的《隐入尘烟》更激进,小人物用三次杀人呈现出的不同心里变化,惶恐–从容–主动,完成一次次对不可预测的人性实验。本片运用大量空镜头和动物与人的情绪铺垫,来表达人与人、人与自然相遇的两层含义。映后谈上导演的一番话令观众有些惊悚,他说片名的土耳其语意思是“最后的收获”,而“收获”对于主人公来说就是用割芦苇的镰刀杀人!#M观影团天坛奖特别观影# #北京国际电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