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片子真的特别棒,每一帧都是壁纸的程度,每个演员表情丰富,情绪饱满,表演细腻,舞蹈功底扎实,古今融合的时间线路让人热泪盈眶。一个舞蹈剧目真的能让人泪目,导演,演员,剧本都非常成功,绝对是可以拿大奖的!强烈推荐,强烈推荐,强烈推荐!就是观影的人不多,挺难受的 这么好的片子不应该被埋没!
首先,我认为不要带着观看普通叙事电影的心态去观看,而是带着去看现场舞剧的态度,会更容易理解整部电影。 内容上影片共10个章节,力图从画卷的笔、墨、纸(丝质画卷)、颜(矿石颜料)各个角度再现一百年前要成就千里江山图所需的物质条件。影片用舞蹈动作体现传统制造,将体力劳动融合进舞蹈中,刚劲又不失柔美。电影的特写镜头让舞台剧不好体现的细节变得更美更直观。 舞者们精湛的舞蹈技术,结合电影后期合成制作,让电影画面的美达到峰值,每一帧都是可以收藏的程度。中国传统配色之美,让人叹为观止。 而张翰演绎的18岁天才少年画家希孟,人物形象鲜活而热烈,12米长的画卷倾注了他全部的生命热情。将艺术家在创作中踟蹰犹疑,奔放不羁,焚膏继晷的癫狂展现的淋漓尽致。就如电影最后说的那般,“我见此画,就如见你”。很早之前就想看只此青绿了,等到国庆一看这电影排期真的是无语。排期少不说,时间段不是很早就是很晚,没有资本支持的好电影不能就此埋没,一己之力为它宣传一下。
打开画卷 我看到了传世千年的大美河山 却未曾看到你的印鉴,希孟,少年 当篆刻人刻下带有你名字的印鉴 我便走进画卷与你相遇,少年 山川河流、四季晴雨里 都有那个真性情的你: 你与织娟女嬉戏 十几岁的年纪 可爱、顽皮 雨幕落下 你随性舞起 那般舒展、畅快 似山川河流皆在我胸中的自在 应了采石人对你说的 少年人心中有丘壑 方能绘出无垠山河 怀着匠人们对你的希冀 你溜进了翰林书画院的讲堂里 师兄在莳花 师弟们在挂画 先生在打盹 你不小心掉了画 粉色的少年郎们 头上簪着花 手里摇着扇 时而三两成群交谈 时而求先生指点 少年,你求知的快乐早已溢满 你也曾愁眉不展 仿佛如何下笔都不能表达峰峦起伏 捏皱一张张画稿 只为那理想的青绿 当雪花片片落下 画作也最终完成 少年,你献出必生的心血 却只换来 入夜时 寒冬般的冰冷 我在画中看到了 我都看到了—— 你的自在与快乐 你的困惑与无奈 带着对你的好奇 我再次与你相遇 相遇在你的画前 穿过层层的人群我一眼便认出你 你站在那里 眼里的凝重渐渐褪去 不敢说我们都读懂了你 但少年,我们看到了你 我看到了你 轻轻的鞠躬致意 你也满足的作揖回礼
国庆第一场贡献给了青绿,因为担心后期的排片会越来越少。 心心念念了很久的电影,不得不说是喜欢舞蹈和喜欢摄影群体的视觉盛宴,山清水秀,古色古香,把以往剧场舞剧不能观赏到的细节,舞蹈演员表达情感的每一个细微的处理,都清晰的呈现在观影者的眼前。 古今交错的场景运镜,今古相通的情感交融,在方寸间篆刻的匠人,雨下缫丝织绢的织娘,攀山越岭寻石制色的老者,青山翠竹中制笔的妇人,雪山松林间敲打的墨匠,在年仅十八岁的王希孟笔下,一一汇成了千古名画《千里江山图》。 青绿山水,只此一副 喜欢张翰的少年感,从意气风发,到颓然落寞,最后豁然开朗,终其一生成就青绿江山 喜欢孟庆旸的舞姿,纤细柔韧可弯但不可折,或如涓涓溪流,或如苍翠高山,坚定又挺拔。 喜欢翰林院簪花着粉的莘莘学子,喜欢雨中茅屋下顾盼生姿的缫丝女,喜欢巷弄间的篆刻匠,喜欢雪中松林内捶打时的血脉贲张。 每个角色都不仅是背景或配角,在统一的舞蹈语言背后都表达出他们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故事,让人目不暇接,想要继续探寻背后的故事。 不得不盛赞电影的服装设计,大胆的配色与场景内涵都如此契合,让人忍不住想要了解更多这画卷背后的故事。 感谢青绿,感谢文物保护者们。
无语泪先流。片头一曲带入,不禁入戏。 近期,小感风寒,涕泪交加。昨夜枕清寒,禁胡言乱语,轻言此命或不久矣。于是默默问己:若就此结束,我该做的事完成了吗?No,我的第二次生命才刚刚开始。 今日午后睁眼,美团看到《只此青绿》,几秒决定买票观影。新建设影院,我来了。 电影原来也可以只用肢体语言,五官即可传达所有的一切,胜过有声语言。 十八岁少年的天马行空,才情纵横,千里江山,尽在不言中,尽在舞文弄墨间。 我来了,跨越千年时空,只为与你同行,与你共绘大好河山!你是我想象的你,江山也是你想象的江山。青春如画,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多少青年才俊,如你,如此用画笔描摹着生命的意义。爱你所爱,行你所想,哪怕有形之身只是存在须臾,无忧无惧。只要画在你就在,你我就能隔空相见。 穿越千年,为你而来,值得。
“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这是我在广州大剧院现场观看过这部绝美舞蹈诗剧的真实感受:《只此青绿》,像一首叙事诗,缓缓展开,娓娓道来~是一场古今的对话,更是后世对匠心的敬颂~一切都那么地美,美得无法用语言准确形容,美得直击我灵魂的最深处,美得让我热泪盈眶只在一瞬间~深陷其中,恍如梦境~ 于是,电影版《只此青绿》怎可错过~电影版《只此青绿》,我认为更是美哉,将我在舞蹈诗剧时错过的一些桥段,全部清晰呈现一遍,是对《只此青绿》更深入的诠释~生动而细腻~如果说舞蹈诗剧是现场的震撼与感动,那么电影版如叙事诗般的细细诉说,将每一位匠人的心血与执着都化作无声的支持与信念,是丰满,是升华,是对匠人的赞颂,也是对舞者的尊重~每一位为之付出的人儿,都该被喜欢《只此青绿》的人们记住~丹心寄丘壑,青绿绘山河。美哉美哉~
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影,而是舞台剧音乐剧的那种形式,我对舞台剧音乐剧本来就非常喜欢,唯一的缺点在于不是现场表演,差点临场感,但还是很推荐一看,前提是你也喜欢舞台剧音乐剧,要是你想看电影那样的剧情和台词,那还是请移步他处吧。 年少的画家王希孟在短短一生十八年中,恣意挥洒着自己璀璨的才华,而后就宛如一颗流星般消失不见,这样传奇的人生经历本来就是传奇,传统的电影很难表现出这样宏大的篇幅,这部剧的取材很棒! 这些舞台剧演员的造型完美契合画中山水,简直是绝配!你看画的时候,真的可以把这些演员的造型给代入进去的! 总而言之,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影,想看电影剧情的慎重!强烈推荐舞台剧音乐剧爱好者!
电影《只此青绿》是一部视觉与文化的双重盛宴,将宋代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搬上大银幕。影片通过舞蹈与画面的结合,生动展现了王希孟短暂而天才的一生及其创作历程,让观众在欣赏舞蹈之美的同时,感受到宋代文化的独特韵味。电影全程无对白,全靠音乐、影像和舞蹈推进,这种纯粹的表达方式让观众沉浸其中,体验艺术的极致震撼。同时,影片的叙事线条与时空交错也颇具匠心,通过现代与古代的对话,探讨了文化传承与艺术追求。尽管有观众对电影中某些情节设置表示异议,但整体上,《只此青绿》仍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佳作,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致敬与传承。
🧸 整部电影用一位现代博物馆工作者的视角穿越至古代的一个时空对话。总共十章内容,用舞蹈细细描绘这个震撼之作《千里江山图》的由来。 全片虽无台词,但在光影交错间,在舞者动人的身影中,在音乐起承转合下,把故事情节延续递进。 一颦一笑,一低头一抬首,上扬的嘴角,流转的眼神,飞旋的舞步,噙着的眼泪,都是情愫。 青山绿水,天地美景,一众人的耕耘与劳作,都幻化绢丝矿石,狼毫墨汁,万物间的运化与更新,皆成就少年郎的投入与倾情,热忱与执着,都在一笔一划中流露。【例如:以舞者的舞姿比之刻刀,再以景形化之章形。每一帧画面细腻处理、让人为之惊叹。少一步,无千年之后;多一杵,无千年之色。舞蹈的魅力在于没有一言一句,你可以看懂它的情感表达。】 他的失落与挫败,艰难和苦楚,也在一张一张画稿中彰显。 也许,你不需要知道和懂得太多,只需由衷地欣赏和品味,便也可以像剧中的故宫工作人员一样,穿越时空,对作者致以敬意和钦佩。也因此,对历史和作品有了属于自己的解读和诠释。 胸中有沟壑,方可绘山河。 往来者,但见青绿足矣。 致敬张翰,孟庆旸以及众多舞者的完美演绎。
穿越千年的灵魂的对话 无以言表 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随着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徐徐展开。 美 美,是这部电影最不值得一提的优点。 篆刻人的精雕细刻之美,唱丝织绢姑娘的飘逸灵动之美,希孟徜徉天地间的自由之美,磨石人的攀越之美,制笔女的坚韧细腻之美,淬墨人的雄浑铿锵之美……时空交错,不知是谁在等待谁,不知是谁遇见了谁。 音乐的开阔、雄浑、豪迈、悲怆、激昂、俏皮、辉煌之美…… 无一不美,文字苍茫,诉不尽…… 懂得 懂得,是这部电影的内核之美。 希孟十八年短暂而绚烂的一生仿佛就是为此画而生,青绿千年仿佛就是为希孟而待。 心中自有千壑,方能绘此千年画卷;心中自有千壑,方能读懂所有铸此光影。 影片最后,希孟跨越人潮远远的一揖,是对展画人,也是对所有懂得的人的致谢。 所有都随时间流逝,唯有画卷;幸而,如今留此光影。
人在画中,美轮美奂
好唯美值得推荐
画面唯美,舞蹈给力。很震撼
非常棒的视觉享受,中国式大写意,舞蹈太打动人了,好看!
画面质量非常震撼!值得去看。
特别好值得去看,推荐朋友
剧情感人,画面非常的美,演员的舞姿非常棒。男主人翁雨中舞感动的我流下泪来。
好片子。值得二刷。
很有中式美学,视听语言很棒的一部作品
“只此青绿”这个表达真是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呢!🌿✨ 它让我联想到一片宁静的山水,或是郁郁葱葱的自然风光,仿佛能感受到那种清新、纯净的氛围。你是从某个艺术作品、诗词中看到的,还是自己有感而发呢?如果愿意的话,可以多分享一些你的感受或背后的故事,我很想听!😊
没有一句台词,只有画着的创意的意境,跟着意境走,仿佛沉浸于画作中,成为舞者之一……
画面感还可以,就是有点呆板
画面比较唯美。
画面很美,没有一句对话,说不上来什么感觉,但是看了让人想落泪。
能看到舞台剧看不到的很多细节,包括舞台的和演员脸部的细节。建议大家先看舞台剧再看电影。
最热
这个片子真的特别棒,每一帧都是壁纸的程度,每个演员表情丰富,情绪饱满,表演细腻,舞蹈功底扎实,古今融合的时间线路让人热泪盈眶。一个舞蹈剧目真的能让人泪目,导演,演员,剧本都非常成功,绝对是可以拿大奖的!强烈推荐,强烈推荐,强烈推荐!就是观影的人不多,挺难受的 这么好的片子不应该被埋没!
首先,我认为不要带着观看普通叙事电影的心态去观看,而是带着去看现场舞剧的态度,会更容易理解整部电影。 内容上影片共10个章节,力图从画卷的笔、墨、纸(丝质画卷)、颜(矿石颜料)各个角度再现一百年前要成就千里江山图所需的物质条件。影片用舞蹈动作体现传统制造,将体力劳动融合进舞蹈中,刚劲又不失柔美。电影的特写镜头让舞台剧不好体现的细节变得更美更直观。 舞者们精湛的舞蹈技术,结合电影后期合成制作,让电影画面的美达到峰值,每一帧都是可以收藏的程度。中国传统配色之美,让人叹为观止。 而张翰演绎的18岁天才少年画家希孟,人物形象鲜活而热烈,12米长的画卷倾注了他全部的生命热情。将艺术家在创作中踟蹰犹疑,奔放不羁,焚膏继晷的癫狂展现的淋漓尽致。就如电影最后说的那般,“我见此画,就如见你”。很早之前就想看只此青绿了,等到国庆一看这电影排期真的是无语。排期少不说,时间段不是很早就是很晚,没有资本支持的好电影不能就此埋没,一己之力为它宣传一下。
打开画卷 我看到了传世千年的大美河山 却未曾看到你的印鉴,希孟,少年 当篆刻人刻下带有你名字的印鉴 我便走进画卷与你相遇,少年 山川河流、四季晴雨里 都有那个真性情的你: 你与织娟女嬉戏 十几岁的年纪 可爱、顽皮 雨幕落下 你随性舞起 那般舒展、畅快 似山川河流皆在我胸中的自在 应了采石人对你说的 少年人心中有丘壑 方能绘出无垠山河 怀着匠人们对你的希冀 你溜进了翰林书画院的讲堂里 师兄在莳花 师弟们在挂画 先生在打盹 你不小心掉了画 粉色的少年郎们 头上簪着花 手里摇着扇 时而三两成群交谈 时而求先生指点 少年,你求知的快乐早已溢满 你也曾愁眉不展 仿佛如何下笔都不能表达峰峦起伏 捏皱一张张画稿 只为那理想的青绿 当雪花片片落下 画作也最终完成 少年,你献出必生的心血 却只换来 入夜时 寒冬般的冰冷 我在画中看到了 我都看到了—— 你的自在与快乐 你的困惑与无奈 带着对你的好奇 我再次与你相遇 相遇在你的画前 穿过层层的人群我一眼便认出你 你站在那里 眼里的凝重渐渐褪去 不敢说我们都读懂了你 但少年,我们看到了你 我看到了你 轻轻的鞠躬致意 你也满足的作揖回礼
国庆第一场贡献给了青绿,因为担心后期的排片会越来越少。 心心念念了很久的电影,不得不说是喜欢舞蹈和喜欢摄影群体的视觉盛宴,山清水秀,古色古香,把以往剧场舞剧不能观赏到的细节,舞蹈演员表达情感的每一个细微的处理,都清晰的呈现在观影者的眼前。 古今交错的场景运镜,今古相通的情感交融,在方寸间篆刻的匠人,雨下缫丝织绢的织娘,攀山越岭寻石制色的老者,青山翠竹中制笔的妇人,雪山松林间敲打的墨匠,在年仅十八岁的王希孟笔下,一一汇成了千古名画《千里江山图》。 青绿山水,只此一副 喜欢张翰的少年感,从意气风发,到颓然落寞,最后豁然开朗,终其一生成就青绿江山 喜欢孟庆旸的舞姿,纤细柔韧可弯但不可折,或如涓涓溪流,或如苍翠高山,坚定又挺拔。 喜欢翰林院簪花着粉的莘莘学子,喜欢雨中茅屋下顾盼生姿的缫丝女,喜欢巷弄间的篆刻匠,喜欢雪中松林内捶打时的血脉贲张。 每个角色都不仅是背景或配角,在统一的舞蹈语言背后都表达出他们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故事,让人目不暇接,想要继续探寻背后的故事。 不得不盛赞电影的服装设计,大胆的配色与场景内涵都如此契合,让人忍不住想要了解更多这画卷背后的故事。 感谢青绿,感谢文物保护者们。
无语泪先流。片头一曲带入,不禁入戏。 近期,小感风寒,涕泪交加。昨夜枕清寒,禁胡言乱语,轻言此命或不久矣。于是默默问己:若就此结束,我该做的事完成了吗?No,我的第二次生命才刚刚开始。 今日午后睁眼,美团看到《只此青绿》,几秒决定买票观影。新建设影院,我来了。 电影原来也可以只用肢体语言,五官即可传达所有的一切,胜过有声语言。 十八岁少年的天马行空,才情纵横,千里江山,尽在不言中,尽在舞文弄墨间。 我来了,跨越千年时空,只为与你同行,与你共绘大好河山!你是我想象的你,江山也是你想象的江山。青春如画,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多少青年才俊,如你,如此用画笔描摹着生命的意义。爱你所爱,行你所想,哪怕有形之身只是存在须臾,无忧无惧。只要画在你就在,你我就能隔空相见。 穿越千年,为你而来,值得。
“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这是我在广州大剧院现场观看过这部绝美舞蹈诗剧的真实感受:《只此青绿》,像一首叙事诗,缓缓展开,娓娓道来~是一场古今的对话,更是后世对匠心的敬颂~一切都那么地美,美得无法用语言准确形容,美得直击我灵魂的最深处,美得让我热泪盈眶只在一瞬间~深陷其中,恍如梦境~ 于是,电影版《只此青绿》怎可错过~电影版《只此青绿》,我认为更是美哉,将我在舞蹈诗剧时错过的一些桥段,全部清晰呈现一遍,是对《只此青绿》更深入的诠释~生动而细腻~如果说舞蹈诗剧是现场的震撼与感动,那么电影版如叙事诗般的细细诉说,将每一位匠人的心血与执着都化作无声的支持与信念,是丰满,是升华,是对匠人的赞颂,也是对舞者的尊重~每一位为之付出的人儿,都该被喜欢《只此青绿》的人们记住~丹心寄丘壑,青绿绘山河。美哉美哉~
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影,而是舞台剧音乐剧的那种形式,我对舞台剧音乐剧本来就非常喜欢,唯一的缺点在于不是现场表演,差点临场感,但还是很推荐一看,前提是你也喜欢舞台剧音乐剧,要是你想看电影那样的剧情和台词,那还是请移步他处吧。 年少的画家王希孟在短短一生十八年中,恣意挥洒着自己璀璨的才华,而后就宛如一颗流星般消失不见,这样传奇的人生经历本来就是传奇,传统的电影很难表现出这样宏大的篇幅,这部剧的取材很棒! 这些舞台剧演员的造型完美契合画中山水,简直是绝配!你看画的时候,真的可以把这些演员的造型给代入进去的! 总而言之,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影,想看电影剧情的慎重!强烈推荐舞台剧音乐剧爱好者!
电影《只此青绿》是一部视觉与文化的双重盛宴,将宋代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搬上大银幕。影片通过舞蹈与画面的结合,生动展现了王希孟短暂而天才的一生及其创作历程,让观众在欣赏舞蹈之美的同时,感受到宋代文化的独特韵味。电影全程无对白,全靠音乐、影像和舞蹈推进,这种纯粹的表达方式让观众沉浸其中,体验艺术的极致震撼。同时,影片的叙事线条与时空交错也颇具匠心,通过现代与古代的对话,探讨了文化传承与艺术追求。尽管有观众对电影中某些情节设置表示异议,但整体上,《只此青绿》仍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佳作,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致敬与传承。
🧸 整部电影用一位现代博物馆工作者的视角穿越至古代的一个时空对话。总共十章内容,用舞蹈细细描绘这个震撼之作《千里江山图》的由来。 全片虽无台词,但在光影交错间,在舞者动人的身影中,在音乐起承转合下,把故事情节延续递进。 一颦一笑,一低头一抬首,上扬的嘴角,流转的眼神,飞旋的舞步,噙着的眼泪,都是情愫。 青山绿水,天地美景,一众人的耕耘与劳作,都幻化绢丝矿石,狼毫墨汁,万物间的运化与更新,皆成就少年郎的投入与倾情,热忱与执着,都在一笔一划中流露。【例如:以舞者的舞姿比之刻刀,再以景形化之章形。每一帧画面细腻处理、让人为之惊叹。少一步,无千年之后;多一杵,无千年之色。舞蹈的魅力在于没有一言一句,你可以看懂它的情感表达。】 他的失落与挫败,艰难和苦楚,也在一张一张画稿中彰显。 也许,你不需要知道和懂得太多,只需由衷地欣赏和品味,便也可以像剧中的故宫工作人员一样,穿越时空,对作者致以敬意和钦佩。也因此,对历史和作品有了属于自己的解读和诠释。 胸中有沟壑,方可绘山河。 往来者,但见青绿足矣。 致敬张翰,孟庆旸以及众多舞者的完美演绎。
穿越千年的灵魂的对话 无以言表 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随着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徐徐展开。 美 美,是这部电影最不值得一提的优点。 篆刻人的精雕细刻之美,唱丝织绢姑娘的飘逸灵动之美,希孟徜徉天地间的自由之美,磨石人的攀越之美,制笔女的坚韧细腻之美,淬墨人的雄浑铿锵之美……时空交错,不知是谁在等待谁,不知是谁遇见了谁。 音乐的开阔、雄浑、豪迈、悲怆、激昂、俏皮、辉煌之美…… 无一不美,文字苍茫,诉不尽…… 懂得 懂得,是这部电影的内核之美。 希孟十八年短暂而绚烂的一生仿佛就是为此画而生,青绿千年仿佛就是为希孟而待。 心中自有千壑,方能绘此千年画卷;心中自有千壑,方能读懂所有铸此光影。 影片最后,希孟跨越人潮远远的一揖,是对展画人,也是对所有懂得的人的致谢。 所有都随时间流逝,唯有画卷;幸而,如今留此光影。
最新
人在画中,美轮美奂
好唯美值得推荐
画面唯美,舞蹈给力。很震撼
非常棒的视觉享受,中国式大写意,舞蹈太打动人了,好看!
画面质量非常震撼!值得去看。
特别好值得去看,推荐朋友
剧情感人,画面非常的美,演员的舞姿非常棒。男主人翁雨中舞感动的我流下泪来。
好片子。值得二刷。
很有中式美学,视听语言很棒的一部作品
“只此青绿”这个表达真是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呢!🌿✨ 它让我联想到一片宁静的山水,或是郁郁葱葱的自然风光,仿佛能感受到那种清新、纯净的氛围。你是从某个艺术作品、诗词中看到的,还是自己有感而发呢?如果愿意的话,可以多分享一些你的感受或背后的故事,我很想听!😊
没有一句台词,只有画着的创意的意境,跟着意境走,仿佛沉浸于画作中,成为舞者之一……
画面感还可以,就是有点呆板
画面比较唯美。
画面很美,没有一句对话,说不上来什么感觉,但是看了让人想落泪。
能看到舞台剧看不到的很多细节,包括舞台的和演员脸部的细节。建议大家先看舞台剧再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