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旅游宣传片。整个片子沉浸在一种不明所以的氛围中,看着很简单的『与过去的自己与母亲和解』,却故意搞的很复杂混淆现实与虚拟。大家族的女人终身困在囚笼中的主题似乎是主题之一却又以难以理解的呈现方式一笔带过,与母亲的和解的内容也显得前期用力过猛最后轻轻放下。总体来说是一部让人体验很复杂的电影,感觉什么都说了,主题也不错,却一定要用故弄玄虚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冲淡主题的力量,其实可以更简单一些的。
跟幻想中的母亲自说自话了几乎整部电影,最后也没有跟现实中的母亲真正对话……这就没有说服力……主人公的情绪有点像二三十岁,不像四十多岁……埃及女性受到文化传统的束缚很多,电影一直在强调这一点,但也没深入更多了,女主作为成功的心理咨询师,连用另一套话语表达自己都做不到?
影片讲述,无论何时何故,亲情是永远割舍不了的。纵然有二十多年分别,女主亦或在家族、恋爱等方面有过烦恼,40多岁仍未婚,但母爱真情却是无法忘却的。通过人物穿越的方式,弥补了母女间的感情隔阂,并通过一个男孩出现,暗示把女主的真爱还给她。结尾出租司机的出现,预示未来生活更美好。
母子关系障碍与自我救赎。看到尼罗河和金字塔👀
女性觉醒,视角不错
习作水平,人物关系处理得很肤浅
与自己和解的故事
2024年影院观影第23部 下组前看了场天坛奖入围片,也算看了今年BIFF。 《回到亚历山大港》国别是瑞士/法国/埃及/卡塔尔,除了法国另外三个国家都相对陌生,而影片也如同海报上那样,粉色跑车飞驰在金字塔旁的黄土道路之上,一种神秘的即视感。 除了景色的神秘,影片中主要展示得那个没落贵族也颇有文化上的疏离感,使得中国观众解读起来还是有一些障碍的。 不过从故事的内核而言,这部聚焦母女矛盾的影片,中国观众解读起来倒是没有太多障碍,正如导演在映后交流所说:他很高兴,这个矛盾可以跨越国界然让更多国家得观众理解和接受,可能从本质而言,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原生家庭吧。不过可能受制文化和表达习惯,影片对于原生家庭给女主的创伤表现不够,所以使得整部影片女主的逻辑线有所欠缺,也使得导演精心设计的小男孩和想象母亲都有些突兀,最终女主和去世母亲的心理和解也显得有些苍白。从这个角度而言,我倒是觉得同样描写母女情绪对立和和解,贾玲的《你好,李焕英》则更加细腻和自然。 PS:最后问及两位主创对于华语电影及影人的了解,不想竟尴了个大尬,两人思索很久也只说出了《卧虎藏龙》,可见华语电影走出去还任重道远。
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用全新的视角体验当今社会下女性的困境及在婚姻关系和家族关系中的束缚与被压迫! 没有墨守成规的原谅与释怀,而是“痛苦的本身永远是痛苦,直到一切结束”。我个人是很喜欢描述母女关系及原生家庭这类的题材的,而这部影片的背景也造就了他更多更独特的发挥空间,在女性地位相对落后的国家里,一个女性家族又有着怎样的难言之隐和悲惨人生。她们被父权制度压迫到成为了牺牲品而不自知,就算有些女性意识到了,却还是难以孤注一掷的追寻自己,只能无奈痛苦的走上被注定的命运。影片最后的告别及葬礼部分,无疑是拉高了该片的质量,这也是最让我意外和惊喜的部分,导演没有选择让女主失声痛哭,而是带着悲伤的微笑,去想母亲告别,并母亲完成她无法选择的自由。 总之,这是一部看似平淡的作品,但其内涵及可探讨的内容还是丰富深刻的。
埃及导演的处女座,讲述了童年时母亲的记忆。影片在真实与虚幻之间来回切换,故事本身没有什么记忆点,节奏感也略差,我曾经去过的亚历山大港那么美的风景和大海,在摄影表现上也没有达到。但是两位女主演的表演可圈可点,在2024年的主竞赛单元里略显逊色。映后导演在现场表达了首次入围天坛奖的兴奋之情,相信未来可以拍出更好的作品。
一般,很小众的情绪成长游记。
讲母女和解的故事。异域风情特别迷人。
很不错,继续加油
《回到亚历山大港》更像是一段心灵旅程,是自我和解与解放,影片展现了埃及的特色,展现了女性在当地的困境与不得以,作为母亲,如果我生了一个儿子就好了,作为女儿,如果我是一个男孩就好了,很悲哀,很无奈,是思想和时代的禁锢,但好在,女儿也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独立,自由。影片中以玄幻的方式来展现母女的对话,从争吵到和解,在母亲生命的尽头,女儿看到了那份深藏的爱和责任,是对过去的和解也是对未来的期许。开着那辆母亲喜欢的车在公路上奔驰的时候,他们应该都是开心的。而小男孩的设定也很有意思,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女主竟然是《何以为家》导演,能导能演,太牛了。
《回到亚历山大港》是很治愈的一部公路片,电影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很美,也传播了当地的文化。电影本身通过有点意识流的表现手法,一步步揭示了女主的人生经历与心中的苦楚,虽然最后她也没有见到妈妈,但也达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和解,电影有后劲,值的反复品味。
主要取景地在埃及,景色充满异域风情,特别是在以金字塔为背景的公路上女主驾驶粉色敞篷跑车疾驰的画面令人尤为印象深刻。开场不久即悬疑氛围拉满,随着剧情推进,母女间的尘封往事才缓缓展现。血浓于水的亲情始终是难以割舍的,相信这一主题会引发许多观众的共鸣。获得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入围影片提名,本片实力可见一斑。
第二部#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也是天坛奖入围影片。 整部电影时长相对较短,娓娓道来,讲述经过二十年的离别后,苏回到埃及去见她早已疏远的母亲菲露兹,一个迷人又古怪的贵族中,不同代际的妈妈和女儿间的问题,最后与过去和解,找到最终真正的自我的故事。
最热
埃及旅游宣传片。整个片子沉浸在一种不明所以的氛围中,看着很简单的『与过去的自己与母亲和解』,却故意搞的很复杂混淆现实与虚拟。大家族的女人终身困在囚笼中的主题似乎是主题之一却又以难以理解的呈现方式一笔带过,与母亲的和解的内容也显得前期用力过猛最后轻轻放下。总体来说是一部让人体验很复杂的电影,感觉什么都说了,主题也不错,却一定要用故弄玄虚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冲淡主题的力量,其实可以更简单一些的。
跟幻想中的母亲自说自话了几乎整部电影,最后也没有跟现实中的母亲真正对话……这就没有说服力……主人公的情绪有点像二三十岁,不像四十多岁……埃及女性受到文化传统的束缚很多,电影一直在强调这一点,但也没深入更多了,女主作为成功的心理咨询师,连用另一套话语表达自己都做不到?
影片讲述,无论何时何故,亲情是永远割舍不了的。纵然有二十多年分别,女主亦或在家族、恋爱等方面有过烦恼,40多岁仍未婚,但母爱真情却是无法忘却的。通过人物穿越的方式,弥补了母女间的感情隔阂,并通过一个男孩出现,暗示把女主的真爱还给她。结尾出租司机的出现,预示未来生活更美好。
母子关系障碍与自我救赎。看到尼罗河和金字塔👀
女性觉醒,视角不错
习作水平,人物关系处理得很肤浅
与自己和解的故事
2024年影院观影第23部 下组前看了场天坛奖入围片,也算看了今年BIFF。 《回到亚历山大港》国别是瑞士/法国/埃及/卡塔尔,除了法国另外三个国家都相对陌生,而影片也如同海报上那样,粉色跑车飞驰在金字塔旁的黄土道路之上,一种神秘的即视感。 除了景色的神秘,影片中主要展示得那个没落贵族也颇有文化上的疏离感,使得中国观众解读起来还是有一些障碍的。 不过从故事的内核而言,这部聚焦母女矛盾的影片,中国观众解读起来倒是没有太多障碍,正如导演在映后交流所说:他很高兴,这个矛盾可以跨越国界然让更多国家得观众理解和接受,可能从本质而言,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原生家庭吧。不过可能受制文化和表达习惯,影片对于原生家庭给女主的创伤表现不够,所以使得整部影片女主的逻辑线有所欠缺,也使得导演精心设计的小男孩和想象母亲都有些突兀,最终女主和去世母亲的心理和解也显得有些苍白。从这个角度而言,我倒是觉得同样描写母女情绪对立和和解,贾玲的《你好,李焕英》则更加细腻和自然。 PS:最后问及两位主创对于华语电影及影人的了解,不想竟尴了个大尬,两人思索很久也只说出了《卧虎藏龙》,可见华语电影走出去还任重道远。
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用全新的视角体验当今社会下女性的困境及在婚姻关系和家族关系中的束缚与被压迫! 没有墨守成规的原谅与释怀,而是“痛苦的本身永远是痛苦,直到一切结束”。我个人是很喜欢描述母女关系及原生家庭这类的题材的,而这部影片的背景也造就了他更多更独特的发挥空间,在女性地位相对落后的国家里,一个女性家族又有着怎样的难言之隐和悲惨人生。她们被父权制度压迫到成为了牺牲品而不自知,就算有些女性意识到了,却还是难以孤注一掷的追寻自己,只能无奈痛苦的走上被注定的命运。影片最后的告别及葬礼部分,无疑是拉高了该片的质量,这也是最让我意外和惊喜的部分,导演没有选择让女主失声痛哭,而是带着悲伤的微笑,去想母亲告别,并母亲完成她无法选择的自由。 总之,这是一部看似平淡的作品,但其内涵及可探讨的内容还是丰富深刻的。
埃及导演的处女座,讲述了童年时母亲的记忆。影片在真实与虚幻之间来回切换,故事本身没有什么记忆点,节奏感也略差,我曾经去过的亚历山大港那么美的风景和大海,在摄影表现上也没有达到。但是两位女主演的表演可圈可点,在2024年的主竞赛单元里略显逊色。映后导演在现场表达了首次入围天坛奖的兴奋之情,相信未来可以拍出更好的作品。
最新
一般,很小众的情绪成长游记。
讲母女和解的故事。异域风情特别迷人。
习作水平,人物关系处理得很肤浅
埃及旅游宣传片。整个片子沉浸在一种不明所以的氛围中,看着很简单的『与过去的自己与母亲和解』,却故意搞的很复杂混淆现实与虚拟。大家族的女人终身困在囚笼中的主题似乎是主题之一却又以难以理解的呈现方式一笔带过,与母亲的和解的内容也显得前期用力过猛最后轻轻放下。总体来说是一部让人体验很复杂的电影,感觉什么都说了,主题也不错,却一定要用故弄玄虚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冲淡主题的力量,其实可以更简单一些的。
很不错,继续加油
母子关系障碍与自我救赎。看到尼罗河和金字塔👀
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用全新的视角体验当今社会下女性的困境及在婚姻关系和家族关系中的束缚与被压迫! 没有墨守成规的原谅与释怀,而是“痛苦的本身永远是痛苦,直到一切结束”。我个人是很喜欢描述母女关系及原生家庭这类的题材的,而这部影片的背景也造就了他更多更独特的发挥空间,在女性地位相对落后的国家里,一个女性家族又有着怎样的难言之隐和悲惨人生。她们被父权制度压迫到成为了牺牲品而不自知,就算有些女性意识到了,却还是难以孤注一掷的追寻自己,只能无奈痛苦的走上被注定的命运。影片最后的告别及葬礼部分,无疑是拉高了该片的质量,这也是最让我意外和惊喜的部分,导演没有选择让女主失声痛哭,而是带着悲伤的微笑,去想母亲告别,并母亲完成她无法选择的自由。 总之,这是一部看似平淡的作品,但其内涵及可探讨的内容还是丰富深刻的。
与自己和解的故事
埃及导演的处女座,讲述了童年时母亲的记忆。影片在真实与虚幻之间来回切换,故事本身没有什么记忆点,节奏感也略差,我曾经去过的亚历山大港那么美的风景和大海,在摄影表现上也没有达到。但是两位女主演的表演可圈可点,在2024年的主竞赛单元里略显逊色。映后导演在现场表达了首次入围天坛奖的兴奋之情,相信未来可以拍出更好的作品。
女性觉醒,视角不错
《回到亚历山大港》更像是一段心灵旅程,是自我和解与解放,影片展现了埃及的特色,展现了女性在当地的困境与不得以,作为母亲,如果我生了一个儿子就好了,作为女儿,如果我是一个男孩就好了,很悲哀,很无奈,是思想和时代的禁锢,但好在,女儿也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独立,自由。影片中以玄幻的方式来展现母女的对话,从争吵到和解,在母亲生命的尽头,女儿看到了那份深藏的爱和责任,是对过去的和解也是对未来的期许。开着那辆母亲喜欢的车在公路上奔驰的时候,他们应该都是开心的。而小男孩的设定也很有意思,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女主竟然是《何以为家》导演,能导能演,太牛了。
《回到亚历山大港》是很治愈的一部公路片,电影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很美,也传播了当地的文化。电影本身通过有点意识流的表现手法,一步步揭示了女主的人生经历与心中的苦楚,虽然最后她也没有见到妈妈,但也达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和解,电影有后劲,值的反复品味。
主要取景地在埃及,景色充满异域风情,特别是在以金字塔为背景的公路上女主驾驶粉色敞篷跑车疾驰的画面令人尤为印象深刻。开场不久即悬疑氛围拉满,随着剧情推进,母女间的尘封往事才缓缓展现。血浓于水的亲情始终是难以割舍的,相信这一主题会引发许多观众的共鸣。获得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入围影片提名,本片实力可见一斑。
第二部#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也是天坛奖入围影片。 整部电影时长相对较短,娓娓道来,讲述经过二十年的离别后,苏回到埃及去见她早已疏远的母亲菲露兹,一个迷人又古怪的贵族中,不同代际的妈妈和女儿间的问题,最后与过去和解,找到最终真正的自我的故事。
2024年影院观影第23部 下组前看了场天坛奖入围片,也算看了今年BIFF。 《回到亚历山大港》国别是瑞士/法国/埃及/卡塔尔,除了法国另外三个国家都相对陌生,而影片也如同海报上那样,粉色跑车飞驰在金字塔旁的黄土道路之上,一种神秘的即视感。 除了景色的神秘,影片中主要展示得那个没落贵族也颇有文化上的疏离感,使得中国观众解读起来还是有一些障碍的。 不过从故事的内核而言,这部聚焦母女矛盾的影片,中国观众解读起来倒是没有太多障碍,正如导演在映后交流所说:他很高兴,这个矛盾可以跨越国界然让更多国家得观众理解和接受,可能从本质而言,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原生家庭吧。不过可能受制文化和表达习惯,影片对于原生家庭给女主的创伤表现不够,所以使得整部影片女主的逻辑线有所欠缺,也使得导演精心设计的小男孩和想象母亲都有些突兀,最终女主和去世母亲的心理和解也显得有些苍白。从这个角度而言,我倒是觉得同样描写母女情绪对立和和解,贾玲的《你好,李焕英》则更加细腻和自然。 PS:最后问及两位主创对于华语电影及影人的了解,不想竟尴了个大尬,两人思索很久也只说出了《卧虎藏龙》,可见华语电影走出去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