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杨德昌逝世十五周年。这部影片探讨的是婚姻的本质和中年危机,台词难得地不说教,但是说一点政治不正确的话,我觉得杨德昌在这部作品中明显地带有厌女情绪,或者说矛盾的爆发点和主要原因都在女人身上,无论是女作家还是女阿飞,她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不道德的,甚至触犯了法律,进而影响了男人做出不道德的和冲动的行为,而女作家却还能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找一个合理的理由,对自身的道德困境视而不见。而影片的叙事节奏跟牯岭街太像了,都是情绪压抑到了最后集中爆发出来,但是结局不同,最后一段诠释了什么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影片的风格和构图依然是克制稳定的,几乎完全摒弃了配乐,只在几个必要处有配乐,以及在这部片子中能看到年轻的李立群和金士杰。八分四颗星。
随机拨出的电话与从楼上滴落的水,照相机与胶卷。写小说是这么要命的事吗?故事线可太有趣了。李立群演的太好了,特别他妻子想搬出去的时候他的碎碎念,与老盆友叙旧时的神情。绝了这个故事,最后他也没按小说里来呀,太窝心了。主题曲是蔡琴演唱的呀。
结局很有意思
大师的真正开始,比前两部电影强太多了。
杨大导演加上年轻时候的李立群,影片也获奖了
李立中把朋友给害了
节奏很慢 细节很多 后劲很大
金士杰年轻时候头发茂密,头巨大哈哈哈
最热
纪念杨德昌逝世十五周年。这部影片探讨的是婚姻的本质和中年危机,台词难得地不说教,但是说一点政治不正确的话,我觉得杨德昌在这部作品中明显地带有厌女情绪,或者说矛盾的爆发点和主要原因都在女人身上,无论是女作家还是女阿飞,她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不道德的,甚至触犯了法律,进而影响了男人做出不道德的和冲动的行为,而女作家却还能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找一个合理的理由,对自身的道德困境视而不见。而影片的叙事节奏跟牯岭街太像了,都是情绪压抑到了最后集中爆发出来,但是结局不同,最后一段诠释了什么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影片的风格和构图依然是克制稳定的,几乎完全摒弃了配乐,只在几个必要处有配乐,以及在这部片子中能看到年轻的李立群和金士杰。八分四颗星。
随机拨出的电话与从楼上滴落的水,照相机与胶卷。写小说是这么要命的事吗?故事线可太有趣了。李立群演的太好了,特别他妻子想搬出去的时候他的碎碎念,与老盆友叙旧时的神情。绝了这个故事,最后他也没按小说里来呀,太窝心了。主题曲是蔡琴演唱的呀。
结局很有意思
大师的真正开始,比前两部电影强太多了。
杨大导演加上年轻时候的李立群,影片也获奖了
李立中把朋友给害了
节奏很慢 细节很多 后劲很大
金士杰年轻时候头发茂密,头巨大哈哈哈
最新
结局很有意思
大师的真正开始,比前两部电影强太多了。
杨大导演加上年轻时候的李立群,影片也获奖了
纪念杨德昌逝世十五周年。这部影片探讨的是婚姻的本质和中年危机,台词难得地不说教,但是说一点政治不正确的话,我觉得杨德昌在这部作品中明显地带有厌女情绪,或者说矛盾的爆发点和主要原因都在女人身上,无论是女作家还是女阿飞,她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不道德的,甚至触犯了法律,进而影响了男人做出不道德的和冲动的行为,而女作家却还能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找一个合理的理由,对自身的道德困境视而不见。而影片的叙事节奏跟牯岭街太像了,都是情绪压抑到了最后集中爆发出来,但是结局不同,最后一段诠释了什么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影片的风格和构图依然是克制稳定的,几乎完全摒弃了配乐,只在几个必要处有配乐,以及在这部片子中能看到年轻的李立群和金士杰。八分四颗星。
李立中把朋友给害了
节奏很慢 细节很多 后劲很大
随机拨出的电话与从楼上滴落的水,照相机与胶卷。写小说是这么要命的事吗?故事线可太有趣了。李立群演的太好了,特别他妻子想搬出去的时候他的碎碎念,与老盆友叙旧时的神情。绝了这个故事,最后他也没按小说里来呀,太窝心了。主题曲是蔡琴演唱的呀。
金士杰年轻时候头发茂密,头巨大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