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看了年少日记,后半段哭惨了。 我们都能找到童年的某些影子,“我”可能在童年就已经逝去了 童年是人一辈子都跨不过去的坎。对有亏欠和内疚的人,家庭的影响,中式教育,唯成绩论,童年的不堪都会成为一辈子的潮湿,尤其那个人是你之前不曾在意过,可是他却因为你还有种种原因得到的全是不公平对待,全是忽视和蔑视,他那么努力成为家庭的家人,可是所有的人都不把他当家人,即便你后来再怎么亏欠再怎么内疚,也弥补不回来。 郑有杰,如果你还在的话,那你一定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但是或许他们一辈子也不会醒悟。 郑有俊,他走后,你活成了他的样子。 我真的哭死了,而那些在成长中所有被忽视,被蔑视,被老旧思想束缚的小孩也都苦死了。 我宣布年少日记和白日之下才应该得奖!!! 大家都去看!
我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哭了不止一次,这部电影对我来说真的太压抑。剧中哥哥经历过的事情我都经历过,被打压教育,亲眼目睹家暴,自己也被打,因为父母离婚导致成绩从年级第二下滑到年级两百多名,导致班主任认为我思想下滑,无可救药,煽动所有同学集体孤立我,排挤我等… 剧中我最受触动的一个片段是,哥哥在车上求妈妈带自己去看精神科医生,这话我同样在七年前对我妈说过不止一次。其实当时很多人都认为抑郁症不是一个轻易能得的病,又或是根本不相信自己孩子会抑郁,理所当然的我妈没有理会我的诉求,终于在拖了快半年,我已经深陷抑郁的深渊中,我极度厌学了,我妈才终于带我去医院检查,我确诊了双相情感障碍。 虽然现在我的父母早已离婚,他们也改变了以前的教育方式去对待我同父同母小我十岁的弟弟以及同父异母小我17岁的妹妹,对我也不像以前那般苛刻。我总思考,自己的父母也是第一次为人父为人母,他们也不是教育家,终于在给予我失败的教育后幡然醒悟,我难道只是个试验品吗? 这部电影是我带我妈来看的,她看完后拉着我的手希望我可以原谅他们。那谁来拯救以前的我呢?如果他们愿意去倾听并相信我的求救,我本可以避免经历这些。 教育真是任重而道远
看完电影后,有深深的压抑感,我们八零后有许多经历过这样的成长,家长表面上是为孩子好,实际是:(1)满足自己的全能自恋,自己不优秀想通过打压孩子优秀,满足自己的内心;(2)有的是自己优秀,但小时候的成长经历也是被自己的父母打压,贬低,语言及身体暴力环境中长大的,他们习得了父母的教育模式,认为棍棒教育能成才。有的是成才了,但心里扭曲了,对孩子,对家庭,甚至对于国家都是灾难。有的心里承受不了,抑郁了,甚至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有的是直接摆难。电影上的母亲自己弱,忍受侮辱、家暴却不离开,把自己的无能,把丈夫对自己的嫌弃怪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承受不该承担的痛苦。最后孩子永远的离开了他们,最终母亲抛父弃子,选择离开了,但又害了另一个孩子。另一个有学习天赋的孩子长大后成就一般,婚姻不幸,连自己的孩子都不敢生,怕做不好一位好父亲。我希望家长们能正确引导孩子,每个孩子天赋不一样,有的是学习的材料,有的在别的地方有一技之长。这个世界又不是学习一条路,能学就用心学,实在学不了,就把天赋好好发挥到极致。每个孩子都是天使,请家长们善待自己的孩子,不要像小杰的父亲快离开人世才后悔,再忏悔孩子也不能重生!!!引以为戒!!
我们生活在一个缺乏爱教育,死亡教育,自我教育的社会。所以大部分人的目标只是活下去而已,而并不在意要怎样活下去。 片中的父亲,每个人的父亲。 片中的母亲,每个人的母亲。 片中的孩子,每一个自己。 《年少日记》这是一曲呕哑嘲哳的原生家庭奏鸣曲,是代际相传的传家宝。 我带着很浓烈的精神动力学分析去看整部电影,这是一个庞大的悲剧,所以每时每刻意识到此我都难以抑制蜂蛹的悲伤。 而这个悲剧的铸就者是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身在其中各司其职。有人是传承者,有人是继承者,有人是旁观者,有人是忍受者。 熟悉的模式,在每一个人的家庭里都可窥见片段。情感漠视的家庭,不被允许失败的家庭,只有“成功”才能被爱,爱是明码标价的,自我是破碎的,自我是被边缘化的。 跟看完《涉过愤怒的海》感受极其相似,电影的意义是透过荧幕,看见的其实是自己。深埋于很多人内心深处的,不被允许和压抑的情感在荧幕前,能够被允许。 你看到了电影,也看到了自己。 我极度期望,这类型的好电影能够更多的出现在电影市场。
这部电影实在是让我感动到流泪,仿佛从有杰的经历中看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他所经历的困境和痛苦,似乎代表了所有东亚孩子的共同经历。观影过程中,我几乎感觉自己就是有杰,深刻体会到了他的心情。 影片揭露了中式教育下孩子们所承受的煎熬和折磨。长期以来的压迫式教育和“道德绑架”,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产生自责感,心理问题也逐渐向着更低龄化的方向发展。 在电影开头,郑有俊在巡视班级的过程中,他的学生都开启了自己暗藏在心中的“私人FM”,他们在频道中,声嘶力竭地痛斥着家长所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压力。而他们不约而同的说出了那句话:“就算我的朋友也不知道,我很想尽早地离开这个世界。也许我死了,这个世界就彻底安静了,妈妈会在爸爸的陪伴下,他们总有一天会没事的。”暗示着对生活的绝望。这种场景让人心痛,也让人深思💔 在这部电影中,有杰的父母和当下所有的中国家长都有着不约而同的共性:“面子”。家长们“以爱为名”,以窒息的爱要求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杜绝孩子有任何的兴趣爱好,甚至是但他们从未想过,自己都起不到表率的作用,却为了自己的面子,而扼杀了孩子们对未来的
院线字幕把“前男友”改成了“密友”,内地高中生谈恋爱比自杀还见不得光。 东亚小孩对死亡最顶级的幻想,应该就是想象让父母跪在尸体前哭天抢地的场景。 他们看到我的尸体会想什么?会不会懊悔,会不会愧疚,会不会后悔用那样的方式打压我,责骂我?或许每个东亚小孩都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愧疚感是父母给孩子拴上的最沉重的枷锁,孩子想要用最极端的方式把这套枷锁拴回父母身上。死亡不是一种解脱,而是一种扭曲的复仇。 可是死了以后又怎么样呢?幻想的场景到底会不会出现呢?哪吒的故事给了东亚孩子们一个答案。纵使割肉还母剔骨还父,李靖见到复活的哪吒后,也不过是冷冷的一句逆子。
年度个人观影top5,知道剧情会反转,不过没想到是换个人来叙述故事,照应了电影的开头,没想到真的是一部悲剧电影。共鸣程度直接五颗星拉满。 小杰从小就活在家庭和学校的边缘化里,他要成绩没成绩,要特长没特长,老会拿来跟他弟弟比较,而且妈不疼爸不爱的,所有的奖励有时候只能蹭一下弟弟的,后来他开始写日记,“你好啊,日记”记叙了路历程。 小杰的离世是电影的转折,成为摧毁这个家庭的重要事件。弟弟从此开始叛逆,父母矛盾因此激化。弟弟这才开始反思自己的冷漠,继而继承弟弟的理想,结果生子,够在工作过程中遇到了班级上有负面情绪的学生有自杀倾向,但同时也无法摆脱那种伤痕的根源。 总之,挺虐的,流畅的故事+演技,我觉得可以打满分!
家暴题材确实是应该被提倡和被社会所关注,毕竟小孩子确实是最该被保护的群体,更何况是在他们还弱小时,他们期待的是被父母保护,如果父母的角色改变,成了张牙虎爪的恶魔,那这弱小的群体又有谁能保护呢?我觉得还是有的,就是多一点类似的影片,来唤醒人性最感性和软弱的一面。 回归电影本身,基调是压抑的,连个人在观影期间都显得小心翼翼的。比较惊喜的还是小孩哥的表现,确实挺好,形象和表情也深得我心。
真的很好看😭 太苦涩了 哭得半死还是很喜欢😭 《年少日记》 “在他被全班嘲笑的时候,我的眼神里都是鄙夷。 在他被父亲殴打的时候,我扭过头做起了功课。 在他深夜爬到上铺从后面抱我的时候,我揉眼气他吵醒了自己。 可是我分明看到他的眼泪,听到他的道歉,感受他的体温。 日记里写着想要优秀的他,却藏着扮得优秀的我。 高楼上坠下感到多余的他,却跌落想要离开的我。”
剧情比较单一,为了刻画心理的变化同时叙述了三条线,最后完结有点草率。有种戛然而止又没把故事讲完的感觉。 🌟 推荐 演员演技还是不错,各个角色刻画得非常到位最亮眼的一段是突然交代清楚哥哥死亡那里,确实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这也是最抓眼球的一段
年度top级别,是看了很久还能留下极为深刻印象的片子 哥哥,弟弟,妈妈,父亲。每一个人。
我的2024年度十佳
很厉害的电影
24.4.19 看的时候后座的的妈妈低声抽泣,下午场首映的时候人很少 有毒的父亲 基调是灰色的,心情是悲哀的。 根源在于原生家庭,有毒的父亲。 哥,郑有俊,貌似健康和优秀,其实内心是扭曲的、无力的、绝望的。他的跳楼就是向命运的控诉。 弟,郑有杰,本来很懂事,可是跟哥哥的光芒比起来总是黯淡无光,也因此跟父亲有了隔阂,甚至自卑的情绪带入婚姻,并因此离婚。恨父亲一辈子,最终临终和解。 愿原生家庭不再伤害,愿爱不再是伤害,愿父母不再有毒。
以细腻的叙事和深刻的情感探讨了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深远影响。影片通过双线叙事,揭示了东亚家庭中普遍存在的教育压力与情感忽视,尤其是对“平庸”孩子的伤害。导演卓亦谦用克制的镜头语言和真实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家庭创伤的世代传递,发人深省。
《年少日记》以独特视角撕开成长伤疤,借寻找轻生遗书主人的主线,引出郑老师满是暴力与遗憾的年少回忆。影片不只是简单的悲剧呈现,更将矛头精准指向父母严苛的精英教育、家暴,以及旁人的冷漠。它用极具冲击力的叙事,唤醒大众对青少年成长困境的关注,让人在唏嘘之余深刻反思,如何才能为孩子撑起一片温暖的天空。
把大多数类型片作者喜欢夸大的滥情狗血藏在更加隐蔽的角落中,同时没有依仗技术性叙事把电影包装成某种最后一秒式的“真相展示”,连同镜头语言的巧思和文本上的克制,都成为了卓亦谦在技术掌握与内在沉淀上的精彩展示,首部作品能呈现出如此成熟的律动感,未来可期。再说点和技术相关的,在国内的类型作者和所谓“现实主义”导演喜欢聚焦主题持续深化的大背景下,本片选择的是一种连接了记忆和现实的流动叙事,更难却更加接近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
必看清单,不错
最后的一句:我都忘记小杰长什么样了。倒出了一位父亲的自责与悲伤。
已经看了三遍了 每次看还是有深刻的感受
有质感的..需要个人经历配合食用
有孩子的一定要看一下,治愈童年
后来哭到昏厥。
赘述过多 像一场观点输出的微博辩论赛而非一个故事
话题不新鲜,但拍的很深刻,
最热
今天去看了年少日记,后半段哭惨了。 我们都能找到童年的某些影子,“我”可能在童年就已经逝去了 童年是人一辈子都跨不过去的坎。对有亏欠和内疚的人,家庭的影响,中式教育,唯成绩论,童年的不堪都会成为一辈子的潮湿,尤其那个人是你之前不曾在意过,可是他却因为你还有种种原因得到的全是不公平对待,全是忽视和蔑视,他那么努力成为家庭的家人,可是所有的人都不把他当家人,即便你后来再怎么亏欠再怎么内疚,也弥补不回来。 郑有杰,如果你还在的话,那你一定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但是或许他们一辈子也不会醒悟。 郑有俊,他走后,你活成了他的样子。 我真的哭死了,而那些在成长中所有被忽视,被蔑视,被老旧思想束缚的小孩也都苦死了。 我宣布年少日记和白日之下才应该得奖!!! 大家都去看!
我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哭了不止一次,这部电影对我来说真的太压抑。剧中哥哥经历过的事情我都经历过,被打压教育,亲眼目睹家暴,自己也被打,因为父母离婚导致成绩从年级第二下滑到年级两百多名,导致班主任认为我思想下滑,无可救药,煽动所有同学集体孤立我,排挤我等… 剧中我最受触动的一个片段是,哥哥在车上求妈妈带自己去看精神科医生,这话我同样在七年前对我妈说过不止一次。其实当时很多人都认为抑郁症不是一个轻易能得的病,又或是根本不相信自己孩子会抑郁,理所当然的我妈没有理会我的诉求,终于在拖了快半年,我已经深陷抑郁的深渊中,我极度厌学了,我妈才终于带我去医院检查,我确诊了双相情感障碍。 虽然现在我的父母早已离婚,他们也改变了以前的教育方式去对待我同父同母小我十岁的弟弟以及同父异母小我17岁的妹妹,对我也不像以前那般苛刻。我总思考,自己的父母也是第一次为人父为人母,他们也不是教育家,终于在给予我失败的教育后幡然醒悟,我难道只是个试验品吗? 这部电影是我带我妈来看的,她看完后拉着我的手希望我可以原谅他们。那谁来拯救以前的我呢?如果他们愿意去倾听并相信我的求救,我本可以避免经历这些。 教育真是任重而道远
看完电影后,有深深的压抑感,我们八零后有许多经历过这样的成长,家长表面上是为孩子好,实际是:(1)满足自己的全能自恋,自己不优秀想通过打压孩子优秀,满足自己的内心;(2)有的是自己优秀,但小时候的成长经历也是被自己的父母打压,贬低,语言及身体暴力环境中长大的,他们习得了父母的教育模式,认为棍棒教育能成才。有的是成才了,但心里扭曲了,对孩子,对家庭,甚至对于国家都是灾难。有的心里承受不了,抑郁了,甚至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有的是直接摆难。电影上的母亲自己弱,忍受侮辱、家暴却不离开,把自己的无能,把丈夫对自己的嫌弃怪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承受不该承担的痛苦。最后孩子永远的离开了他们,最终母亲抛父弃子,选择离开了,但又害了另一个孩子。另一个有学习天赋的孩子长大后成就一般,婚姻不幸,连自己的孩子都不敢生,怕做不好一位好父亲。我希望家长们能正确引导孩子,每个孩子天赋不一样,有的是学习的材料,有的在别的地方有一技之长。这个世界又不是学习一条路,能学就用心学,实在学不了,就把天赋好好发挥到极致。每个孩子都是天使,请家长们善待自己的孩子,不要像小杰的父亲快离开人世才后悔,再忏悔孩子也不能重生!!!引以为戒!!
我们生活在一个缺乏爱教育,死亡教育,自我教育的社会。所以大部分人的目标只是活下去而已,而并不在意要怎样活下去。 片中的父亲,每个人的父亲。 片中的母亲,每个人的母亲。 片中的孩子,每一个自己。 《年少日记》这是一曲呕哑嘲哳的原生家庭奏鸣曲,是代际相传的传家宝。 我带着很浓烈的精神动力学分析去看整部电影,这是一个庞大的悲剧,所以每时每刻意识到此我都难以抑制蜂蛹的悲伤。 而这个悲剧的铸就者是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身在其中各司其职。有人是传承者,有人是继承者,有人是旁观者,有人是忍受者。 熟悉的模式,在每一个人的家庭里都可窥见片段。情感漠视的家庭,不被允许失败的家庭,只有“成功”才能被爱,爱是明码标价的,自我是破碎的,自我是被边缘化的。 跟看完《涉过愤怒的海》感受极其相似,电影的意义是透过荧幕,看见的其实是自己。深埋于很多人内心深处的,不被允许和压抑的情感在荧幕前,能够被允许。 你看到了电影,也看到了自己。 我极度期望,这类型的好电影能够更多的出现在电影市场。
这部电影实在是让我感动到流泪,仿佛从有杰的经历中看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他所经历的困境和痛苦,似乎代表了所有东亚孩子的共同经历。观影过程中,我几乎感觉自己就是有杰,深刻体会到了他的心情。 影片揭露了中式教育下孩子们所承受的煎熬和折磨。长期以来的压迫式教育和“道德绑架”,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产生自责感,心理问题也逐渐向着更低龄化的方向发展。 在电影开头,郑有俊在巡视班级的过程中,他的学生都开启了自己暗藏在心中的“私人FM”,他们在频道中,声嘶力竭地痛斥着家长所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压力。而他们不约而同的说出了那句话:“就算我的朋友也不知道,我很想尽早地离开这个世界。也许我死了,这个世界就彻底安静了,妈妈会在爸爸的陪伴下,他们总有一天会没事的。”暗示着对生活的绝望。这种场景让人心痛,也让人深思💔 在这部电影中,有杰的父母和当下所有的中国家长都有着不约而同的共性:“面子”。家长们“以爱为名”,以窒息的爱要求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杜绝孩子有任何的兴趣爱好,甚至是但他们从未想过,自己都起不到表率的作用,却为了自己的面子,而扼杀了孩子们对未来的
院线字幕把“前男友”改成了“密友”,内地高中生谈恋爱比自杀还见不得光。 东亚小孩对死亡最顶级的幻想,应该就是想象让父母跪在尸体前哭天抢地的场景。 他们看到我的尸体会想什么?会不会懊悔,会不会愧疚,会不会后悔用那样的方式打压我,责骂我?或许每个东亚小孩都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愧疚感是父母给孩子拴上的最沉重的枷锁,孩子想要用最极端的方式把这套枷锁拴回父母身上。死亡不是一种解脱,而是一种扭曲的复仇。 可是死了以后又怎么样呢?幻想的场景到底会不会出现呢?哪吒的故事给了东亚孩子们一个答案。纵使割肉还母剔骨还父,李靖见到复活的哪吒后,也不过是冷冷的一句逆子。
年度个人观影top5,知道剧情会反转,不过没想到是换个人来叙述故事,照应了电影的开头,没想到真的是一部悲剧电影。共鸣程度直接五颗星拉满。 小杰从小就活在家庭和学校的边缘化里,他要成绩没成绩,要特长没特长,老会拿来跟他弟弟比较,而且妈不疼爸不爱的,所有的奖励有时候只能蹭一下弟弟的,后来他开始写日记,“你好啊,日记”记叙了路历程。 小杰的离世是电影的转折,成为摧毁这个家庭的重要事件。弟弟从此开始叛逆,父母矛盾因此激化。弟弟这才开始反思自己的冷漠,继而继承弟弟的理想,结果生子,够在工作过程中遇到了班级上有负面情绪的学生有自杀倾向,但同时也无法摆脱那种伤痕的根源。 总之,挺虐的,流畅的故事+演技,我觉得可以打满分!
家暴题材确实是应该被提倡和被社会所关注,毕竟小孩子确实是最该被保护的群体,更何况是在他们还弱小时,他们期待的是被父母保护,如果父母的角色改变,成了张牙虎爪的恶魔,那这弱小的群体又有谁能保护呢?我觉得还是有的,就是多一点类似的影片,来唤醒人性最感性和软弱的一面。 回归电影本身,基调是压抑的,连个人在观影期间都显得小心翼翼的。比较惊喜的还是小孩哥的表现,确实挺好,形象和表情也深得我心。
真的很好看😭 太苦涩了 哭得半死还是很喜欢😭 《年少日记》 “在他被全班嘲笑的时候,我的眼神里都是鄙夷。 在他被父亲殴打的时候,我扭过头做起了功课。 在他深夜爬到上铺从后面抱我的时候,我揉眼气他吵醒了自己。 可是我分明看到他的眼泪,听到他的道歉,感受他的体温。 日记里写着想要优秀的他,却藏着扮得优秀的我。 高楼上坠下感到多余的他,却跌落想要离开的我。”
剧情比较单一,为了刻画心理的变化同时叙述了三条线,最后完结有点草率。有种戛然而止又没把故事讲完的感觉。 🌟 推荐 演员演技还是不错,各个角色刻画得非常到位最亮眼的一段是突然交代清楚哥哥死亡那里,确实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这也是最抓眼球的一段
最新
年度top级别,是看了很久还能留下极为深刻印象的片子 哥哥,弟弟,妈妈,父亲。每一个人。
我的2024年度十佳
很厉害的电影
24.4.19 看的时候后座的的妈妈低声抽泣,下午场首映的时候人很少 有毒的父亲 基调是灰色的,心情是悲哀的。 根源在于原生家庭,有毒的父亲。 哥,郑有俊,貌似健康和优秀,其实内心是扭曲的、无力的、绝望的。他的跳楼就是向命运的控诉。 弟,郑有杰,本来很懂事,可是跟哥哥的光芒比起来总是黯淡无光,也因此跟父亲有了隔阂,甚至自卑的情绪带入婚姻,并因此离婚。恨父亲一辈子,最终临终和解。 愿原生家庭不再伤害,愿爱不再是伤害,愿父母不再有毒。
以细腻的叙事和深刻的情感探讨了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深远影响。影片通过双线叙事,揭示了东亚家庭中普遍存在的教育压力与情感忽视,尤其是对“平庸”孩子的伤害。导演卓亦谦用克制的镜头语言和真实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家庭创伤的世代传递,发人深省。
《年少日记》以独特视角撕开成长伤疤,借寻找轻生遗书主人的主线,引出郑老师满是暴力与遗憾的年少回忆。影片不只是简单的悲剧呈现,更将矛头精准指向父母严苛的精英教育、家暴,以及旁人的冷漠。它用极具冲击力的叙事,唤醒大众对青少年成长困境的关注,让人在唏嘘之余深刻反思,如何才能为孩子撑起一片温暖的天空。
把大多数类型片作者喜欢夸大的滥情狗血藏在更加隐蔽的角落中,同时没有依仗技术性叙事把电影包装成某种最后一秒式的“真相展示”,连同镜头语言的巧思和文本上的克制,都成为了卓亦谦在技术掌握与内在沉淀上的精彩展示,首部作品能呈现出如此成熟的律动感,未来可期。再说点和技术相关的,在国内的类型作者和所谓“现实主义”导演喜欢聚焦主题持续深化的大背景下,本片选择的是一种连接了记忆和现实的流动叙事,更难却更加接近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
必看清单,不错
最后的一句:我都忘记小杰长什么样了。倒出了一位父亲的自责与悲伤。
已经看了三遍了 每次看还是有深刻的感受
有质感的..需要个人经历配合食用
有孩子的一定要看一下,治愈童年
后来哭到昏厥。
赘述过多 像一场观点输出的微博辩论赛而非一个故事
话题不新鲜,但拍的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