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给我等到了好电影,本来是奔着甜茶去的,结果看完直接重新认识了一遍鲍勃迪伦,他不仅才华横溢,更有勇敢自由的人格魅力令人钦佩,挣脱桎梏勇于打破规则,忠于内心,更不愧为史上唯一诺贝尔文学奖词作者,那些鼓舞人心的歌词,像暗夜中的光抚慰颓靡的心,优美的美国乡村音乐贯彻始终,节奏明朗欢快沁人心脾,尤其男女声对唱,真好听呀。提莫西一如既往的贡献了优秀的演技,从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到沙丘,提莫西没让我失望,演技自然流畅代入感相当不错,并且真是多才多艺,整部影片的歌曲都是甜茶配唱,加上鲍勃迪伦的歌词,真是打动人心,好看的。
电影只是讲述了迪伦从乡村音乐出道到插电转摇滚的那段历史,也是他成名成家的最初岁月。 从电影来看,他是个特立独行、痴迷于音乐创作的人。但他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文艺人。他创作的歌词表达了他自己的生活体验,也反映了他对社会和时代的思考。电影中,也通过电视画面等手段,指明时代背景。 电影的美国海报上写有“HE DEFIES EVERYONE TO CHANGE EVERYTHING.” 他有没有改变一切,这是值得怀疑的。但他的藐视,在电影中被甜茶用翻着眼睛斜眼看人表现出来了。可能除了少数几个他看得上眼的人,他对同行不是很尊敬,对观众也不是很尊敬,……可能他对人类(人性)总体上是疑虑的。 再说说对A COMPLETE UNKNOWN这个英文影名的理解。中文译成“摇滚诗人:未知的传奇”好像没译出意思。从电影中迪伦和同居女友希尔薇的对话可知,希尔薇掏心掏肺地跟迪伦讲自己过去的经历,迪伦却完全相反,以致希尔薇感叹“我刚还在想我会多舍不得你,结果发现我根本不了解你。”所以,迪伦是个有点神秘感的人,不是那么透明。也许,英文电影名有这个意思,一个完全陌生的人,迷一样的人。 迪伦也是犹太人。
BobDylan金曲串烧+甜茶冲奖的决心之作(虽然结果已经complete known)。作为传记片没有什么新的挖掘点,只是把外界所熟知的那些人设再过一遍。但我们这些粉丝就是哪怕对着cliche,情到浓时还是会忍不住嘴角上扬,唉。
看完了就知道为什么Timothee Chalamet会是我们这一代的巨星,之前还在想他凭什么出演Bob Dylan,但是看完他的表演后确实我确实起鸡皮疙瘩了(当然含有Bobby的歌的部分),但看到这一个青春巨星在影片里卖力地自弹自唱,唱法真的有在学习鲍勃迪伦,这真的会看到他有在把路越走越宽 虽然每次看到他的线下媒体照都要说一句丑,但他的脸在大屏幕上就是无可争议的帅 毫无疑问Bob Dylan是六十年代那一群反叛青少年的青春文化代表人物,尽管他自己有在否认这一点,但了解了这个,就会知道他在公开演出中讨厌唱自己的成名作,讨厌唱他们定义的民谣,尽管被扔垃圾也要唱出自己的反叛之声,毫无争议的rockstar 在看到电影中鲍勃迪伦在第一次去新港民谣音乐节唱的民谣,他简直要把我的眼球从银幕外掏出来再藏进那一场戏的一大片绿地里,原来每一代都在被叫“垮掉的一代”,但上一代要做的事就是放手
之前,以为是纪录片。是关于鲍勃迪伦的电影。歌曲似曾听过,演员似曾相识。扮演Bob的是《旺卡》,扮演Pete的是《面纱》......老得我没敢认是爱德华·诺顿。Pete是伯乐,是民谣的传承者,是师者。而Bob是天才,他尊重自己的内心,也敢于突破所有的条条框框。但我还是更喜欢琼的歌声,似乎与歌剧完美的融合。皇后乐队,披头士,鲍勃迪伦的歌曲,皆是把不同的风格融合在一起,然后把你灌醉,让你自然而然的喜欢。所有的作品,都有时代感,而流传百年、千年的作品,也定会超越这种时代感。感谢各种曲风以不同的方式向我走来,皆喜欢,皆欢喜!改变与传承都ok,都直触人心!
喜欢乡村音乐和喜欢摇滚音乐的很值得一看,不要错过,音乐部分给10分。不喜欢音乐的就飘过吧,会觉得浪费时间。画面一般,脏脏的怀旧感,这种拍法有些费解,可能是为了省钱。故事一般,只是串联了一个大概,有点匪夷所思。经典音乐应该再多一些更好。排片太少,不知道为什么? 影片描述一个原创歌手从乡村音乐到摇滚乐的转变,不离事实、不离创新、挑战世俗、融入世俗的音乐创作之路……。从影片传统音乐人的角度看,他是“低俗音乐”的开创者,迎合了时代音乐欣赏的下滑。从通俗音乐未来的长久发展来说,他是大众音乐市场的弄潮儿,符合时代,颠覆自己抛弃传统……。
看的下午场,影院就两个观众,好像家庭影院。没想到年轻俊美的甜茶能摹仿出鲍勃迪伦沧桑的声音,银幕上鲍勃和琼贝兹的和声在新港民谣节迷倒众生,也陶醉了观影的我,熟悉的歌,熟悉的旋律,独特的嗓音让人怎能不沉浸其中。 电影结束后,后排的女孩和我聊起我们都曾看过的一场鲍勃全息作品展,激动得眼圈泛红,那个明尼苏达走出的个天才少年肯定想不到,半个世纪后,两个素不相识的中国人会在电影院怀着崇拜的心情聊起他的作品,他的歌穿越时空,在四季传唱。
最大短板竟是甜茶。所有人都很鲜活,很多演唱场景都很动人,除了他本人。他不是在演一个人,而是在演一个符号,跟其他人对不上戏,甚至有点空洞…可能是练琴耗掉太多精力了🤦🤦🤦作为Dylan的入门介绍片还是挺有意思的,让音乐与社会历史现场并置,以及民谣人对摇滚的态度也值得玩味,就是略戛然而止,我还没看够呢。话说看到Edward Norton的脸好亲切啊!感觉好久没见他了!
如今横行霸道的“美丽国”也曾深陷“越战”的泥潭,面对“古巴导弹危机”和“肯尼迪遇刺”惊慌失措,如今却好了伤疤忘了疼。 国家需要政治,民众需要音乐,音乐无国界,好的音乐是人类宝贵的精神食粮。 动听的乡村音乐,经典的民谣,激情的摇滚,值得细细品味,能够引起灵魂共鸣的就是好音乐。 勇于突破,敢于创新,才能持续成长,向摇滚先行者致敬。 为了梦想,努力拼搏。其实,人类最需要的是永久的和平。
我肤浅了,以为没人看这影片,结果差点儿没抢到票。影片长达2小时15分钟(不算片尾字幕),音乐在平静的节奏中一刻不停的让人激动,感动,冲动!散场后,我对娃儿说“孩子,这才是音乐!” 娃儿说“妈妈,全场就我一个小朋友。” 我说“是的,全场都不知道有一个小朋友在看这部电影!”[强][强][强]
还可以看的h
一去不复返的年代,令人唏嘘,
还可以,知道甜茶努力了,但还是赶不上Bob Dylan的魅力。
看多了短视频看电影始终都会觉得打瞌睡了一点 但甜茶很帅,答案在风中飘扬,忍不住就跟着唱起来。 我认为乐迷可以 既喜欢民谣,又喜欢摇滚; 有时喜欢民谣,有时喜欢摇滚 做自己又何妨,乐迷可以乐手更是可以,人都是自由的,向往的自由不是定式,是自己内心的指引
为了甜茶看的一部,真是帅啊~!!!年代剧也掩饰不了甜茶的帅气哈哈。还算是比较好看的一部,喜欢Bob Dylan和民谣的不要错过,Blowin in the wind甜茶翻唱啦。电影节奏不快,感情戏不太多。
刚看了鲍勃.迪伦的音乐传记片《摇滚诗人:未知的传奇》,一部讲述六十年代美国民谣、摇滚的音乐简史,影片贯穿我酷爱的那首《答案在风中飘扬》,当年鲍勃.迪伦得诺奖时,我还与朋友争论一番。
1965年的纽波特民谣音乐节上,鲍勃·迪伦做了一件“大逆不道”的事,他拿起电吉他,在满场民谣纯粹主义者的嘘声中炸翻了舞台。 这一晚成了音乐史上的分水岭,也成了本片最高潮。导演詹姆斯·曼高德没把镜头停在迪伦的“背叛”上,而是对准了台下愤怒的人群。那些曾将他捧上神坛的人,此刻正咬牙切齿地咒骂他“毁了民谣”。 电影从1961年迪伦初到纽约开始,到1965年纽波特事件结束,短短四年浓缩了他最强烈的特质。从一个背着吉他的愣头青,迅速变成时代代言人,再到亲手撕掉标签。 其实纠结"民谣还是摇滚"的人,多半没听懂迪伦。在我看来喜欢死抠音乐分类的人很无聊。音乐从来不该是死板的分类学,而是流动的生命力。电影把镜头从舞台转向观众席,有人摔椅子离场,有人兴奋地跟着节拍跺脚,这正是改革的常态,永远伴随阵痛。 艺术家的天职不是讨好观众,而是不断杀死过去的自己。电吉他只是个道具,真正的反叛在于他敢对全世界说"不"。 如今再看这场表演,嘘声早已消散,留下的只有历史对勇者的致敬。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那些当年骂得最凶的人肯定没想到,民谣摇滚的新纪元就在这时候诞生了。 炸裂旧时代, 迪伦式叛逆。
今年我看的最棒的电影,甜茶主演的电影我必看,就是在中国的排片太少
音乐人的传记传奇
值得一看的电影
剧情谈不上多吸引人。这部片主要在于他传达的一些人生理念。 男主对自由对理想的追求 还有他的几个恋人对爱情的理解和思考。很值得一看。
迪伦值得一看
大型MV,勉强及格
不错可以看看
怎么说,不是鲍勃迪伦的粉丝,影片真的长,差点几次睡过去了
最热
又给我等到了好电影,本来是奔着甜茶去的,结果看完直接重新认识了一遍鲍勃迪伦,他不仅才华横溢,更有勇敢自由的人格魅力令人钦佩,挣脱桎梏勇于打破规则,忠于内心,更不愧为史上唯一诺贝尔文学奖词作者,那些鼓舞人心的歌词,像暗夜中的光抚慰颓靡的心,优美的美国乡村音乐贯彻始终,节奏明朗欢快沁人心脾,尤其男女声对唱,真好听呀。提莫西一如既往的贡献了优秀的演技,从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到沙丘,提莫西没让我失望,演技自然流畅代入感相当不错,并且真是多才多艺,整部影片的歌曲都是甜茶配唱,加上鲍勃迪伦的歌词,真是打动人心,好看的。
电影只是讲述了迪伦从乡村音乐出道到插电转摇滚的那段历史,也是他成名成家的最初岁月。 从电影来看,他是个特立独行、痴迷于音乐创作的人。但他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文艺人。他创作的歌词表达了他自己的生活体验,也反映了他对社会和时代的思考。电影中,也通过电视画面等手段,指明时代背景。 电影的美国海报上写有“HE DEFIES EVERYONE TO CHANGE EVERYTHING.” 他有没有改变一切,这是值得怀疑的。但他的藐视,在电影中被甜茶用翻着眼睛斜眼看人表现出来了。可能除了少数几个他看得上眼的人,他对同行不是很尊敬,对观众也不是很尊敬,……可能他对人类(人性)总体上是疑虑的。 再说说对A COMPLETE UNKNOWN这个英文影名的理解。中文译成“摇滚诗人:未知的传奇”好像没译出意思。从电影中迪伦和同居女友希尔薇的对话可知,希尔薇掏心掏肺地跟迪伦讲自己过去的经历,迪伦却完全相反,以致希尔薇感叹“我刚还在想我会多舍不得你,结果发现我根本不了解你。”所以,迪伦是个有点神秘感的人,不是那么透明。也许,英文电影名有这个意思,一个完全陌生的人,迷一样的人。 迪伦也是犹太人。
BobDylan金曲串烧+甜茶冲奖的决心之作(虽然结果已经complete known)。作为传记片没有什么新的挖掘点,只是把外界所熟知的那些人设再过一遍。但我们这些粉丝就是哪怕对着cliche,情到浓时还是会忍不住嘴角上扬,唉。
看完了就知道为什么Timothee Chalamet会是我们这一代的巨星,之前还在想他凭什么出演Bob Dylan,但是看完他的表演后确实我确实起鸡皮疙瘩了(当然含有Bobby的歌的部分),但看到这一个青春巨星在影片里卖力地自弹自唱,唱法真的有在学习鲍勃迪伦,这真的会看到他有在把路越走越宽 虽然每次看到他的线下媒体照都要说一句丑,但他的脸在大屏幕上就是无可争议的帅 毫无疑问Bob Dylan是六十年代那一群反叛青少年的青春文化代表人物,尽管他自己有在否认这一点,但了解了这个,就会知道他在公开演出中讨厌唱自己的成名作,讨厌唱他们定义的民谣,尽管被扔垃圾也要唱出自己的反叛之声,毫无争议的rockstar 在看到电影中鲍勃迪伦在第一次去新港民谣音乐节唱的民谣,他简直要把我的眼球从银幕外掏出来再藏进那一场戏的一大片绿地里,原来每一代都在被叫“垮掉的一代”,但上一代要做的事就是放手
之前,以为是纪录片。是关于鲍勃迪伦的电影。歌曲似曾听过,演员似曾相识。扮演Bob的是《旺卡》,扮演Pete的是《面纱》......老得我没敢认是爱德华·诺顿。Pete是伯乐,是民谣的传承者,是师者。而Bob是天才,他尊重自己的内心,也敢于突破所有的条条框框。但我还是更喜欢琼的歌声,似乎与歌剧完美的融合。皇后乐队,披头士,鲍勃迪伦的歌曲,皆是把不同的风格融合在一起,然后把你灌醉,让你自然而然的喜欢。所有的作品,都有时代感,而流传百年、千年的作品,也定会超越这种时代感。感谢各种曲风以不同的方式向我走来,皆喜欢,皆欢喜!改变与传承都ok,都直触人心!
喜欢乡村音乐和喜欢摇滚音乐的很值得一看,不要错过,音乐部分给10分。不喜欢音乐的就飘过吧,会觉得浪费时间。画面一般,脏脏的怀旧感,这种拍法有些费解,可能是为了省钱。故事一般,只是串联了一个大概,有点匪夷所思。经典音乐应该再多一些更好。排片太少,不知道为什么? 影片描述一个原创歌手从乡村音乐到摇滚乐的转变,不离事实、不离创新、挑战世俗、融入世俗的音乐创作之路……。从影片传统音乐人的角度看,他是“低俗音乐”的开创者,迎合了时代音乐欣赏的下滑。从通俗音乐未来的长久发展来说,他是大众音乐市场的弄潮儿,符合时代,颠覆自己抛弃传统……。
看的下午场,影院就两个观众,好像家庭影院。没想到年轻俊美的甜茶能摹仿出鲍勃迪伦沧桑的声音,银幕上鲍勃和琼贝兹的和声在新港民谣节迷倒众生,也陶醉了观影的我,熟悉的歌,熟悉的旋律,独特的嗓音让人怎能不沉浸其中。 电影结束后,后排的女孩和我聊起我们都曾看过的一场鲍勃全息作品展,激动得眼圈泛红,那个明尼苏达走出的个天才少年肯定想不到,半个世纪后,两个素不相识的中国人会在电影院怀着崇拜的心情聊起他的作品,他的歌穿越时空,在四季传唱。
最大短板竟是甜茶。所有人都很鲜活,很多演唱场景都很动人,除了他本人。他不是在演一个人,而是在演一个符号,跟其他人对不上戏,甚至有点空洞…可能是练琴耗掉太多精力了🤦🤦🤦作为Dylan的入门介绍片还是挺有意思的,让音乐与社会历史现场并置,以及民谣人对摇滚的态度也值得玩味,就是略戛然而止,我还没看够呢。话说看到Edward Norton的脸好亲切啊!感觉好久没见他了!
如今横行霸道的“美丽国”也曾深陷“越战”的泥潭,面对“古巴导弹危机”和“肯尼迪遇刺”惊慌失措,如今却好了伤疤忘了疼。 国家需要政治,民众需要音乐,音乐无国界,好的音乐是人类宝贵的精神食粮。 动听的乡村音乐,经典的民谣,激情的摇滚,值得细细品味,能够引起灵魂共鸣的就是好音乐。 勇于突破,敢于创新,才能持续成长,向摇滚先行者致敬。 为了梦想,努力拼搏。其实,人类最需要的是永久的和平。
我肤浅了,以为没人看这影片,结果差点儿没抢到票。影片长达2小时15分钟(不算片尾字幕),音乐在平静的节奏中一刻不停的让人激动,感动,冲动!散场后,我对娃儿说“孩子,这才是音乐!” 娃儿说“妈妈,全场就我一个小朋友。” 我说“是的,全场都不知道有一个小朋友在看这部电影!”[强][强][强]
最新
还可以看的h
一去不复返的年代,令人唏嘘,
还可以,知道甜茶努力了,但还是赶不上Bob Dylan的魅力。
看多了短视频看电影始终都会觉得打瞌睡了一点 但甜茶很帅,答案在风中飘扬,忍不住就跟着唱起来。 我认为乐迷可以 既喜欢民谣,又喜欢摇滚; 有时喜欢民谣,有时喜欢摇滚 做自己又何妨,乐迷可以乐手更是可以,人都是自由的,向往的自由不是定式,是自己内心的指引
为了甜茶看的一部,真是帅啊~!!!年代剧也掩饰不了甜茶的帅气哈哈。还算是比较好看的一部,喜欢Bob Dylan和民谣的不要错过,Blowin in the wind甜茶翻唱啦。电影节奏不快,感情戏不太多。
刚看了鲍勃.迪伦的音乐传记片《摇滚诗人:未知的传奇》,一部讲述六十年代美国民谣、摇滚的音乐简史,影片贯穿我酷爱的那首《答案在风中飘扬》,当年鲍勃.迪伦得诺奖时,我还与朋友争论一番。
1965年的纽波特民谣音乐节上,鲍勃·迪伦做了一件“大逆不道”的事,他拿起电吉他,在满场民谣纯粹主义者的嘘声中炸翻了舞台。 这一晚成了音乐史上的分水岭,也成了本片最高潮。导演詹姆斯·曼高德没把镜头停在迪伦的“背叛”上,而是对准了台下愤怒的人群。那些曾将他捧上神坛的人,此刻正咬牙切齿地咒骂他“毁了民谣”。 电影从1961年迪伦初到纽约开始,到1965年纽波特事件结束,短短四年浓缩了他最强烈的特质。从一个背着吉他的愣头青,迅速变成时代代言人,再到亲手撕掉标签。 其实纠结"民谣还是摇滚"的人,多半没听懂迪伦。在我看来喜欢死抠音乐分类的人很无聊。音乐从来不该是死板的分类学,而是流动的生命力。电影把镜头从舞台转向观众席,有人摔椅子离场,有人兴奋地跟着节拍跺脚,这正是改革的常态,永远伴随阵痛。 艺术家的天职不是讨好观众,而是不断杀死过去的自己。电吉他只是个道具,真正的反叛在于他敢对全世界说"不"。 如今再看这场表演,嘘声早已消散,留下的只有历史对勇者的致敬。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那些当年骂得最凶的人肯定没想到,民谣摇滚的新纪元就在这时候诞生了。 炸裂旧时代, 迪伦式叛逆。
今年我看的最棒的电影,甜茶主演的电影我必看,就是在中国的排片太少
音乐人的传记传奇
值得一看的电影
剧情谈不上多吸引人。这部片主要在于他传达的一些人生理念。 男主对自由对理想的追求 还有他的几个恋人对爱情的理解和思考。很值得一看。
迪伦值得一看
大型MV,勉强及格
不错可以看看
怎么说,不是鲍勃迪伦的粉丝,影片真的长,差点几次睡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