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说这里有很多关于政治的隐喻,但显然那就太煞风景了,这是一部很文艺的片子,没有内心独白,台词都很少,人物的心理活动很大一部分要靠观众与演员的心有灵犀 跳跳球与女主在玻璃上的面部特写和倒影,影射两个人仿佛一种镜像关系,一样的容貌,一样的小习惯,一样的心灵感应,了偏偏又完全无关~看完不禁想象,这世界上是否真的有这样另外一个自己呢? 另外,光影与女主简直就是绝配,形成极致的美丽~
北影节第二十七部《两生花》,形式大于内容,情绪大于情节,文化人叫好,一般人漠然,要不怎么有“装”这个词呢,呵呵!电影发源地欧洲的影片为什么遇见好莱坞就一败涂地呢,就在于欧洲人总在装,而美国人想的是怎么掏观众的腰包,结果美国人被欧洲人批判为没文化,最后是没文化的登堂入室,占了主人之屋,空留主人的悲叹,真是讽刺!
作为一个文艺片素养不高的我 实在是感悟不出电影的深意 情节跳脱 表演过于像舞台剧表演 整体拍摄风格也让人压抑 完全是超现实主义形式和内容 实在欣赏不了 感觉演员都属于那种情绪稳定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只能对演员刮目相看了
看这样的电影,恕我直言,是有观影门槛的。所以“好不好看”这种官方系统问题就显得很尴尬。虽然红白蓝三部曲是大众(其实也非常不大众)眼中的导演最经典,但我在心里,两生花才是yyds!
抢到两生花很不容易,从老师对谈和皮耶谢维奇的采访中还了解了许多信息。外加,雅各布女神真美。
#2021北京国际电影节# 对不起,我好像没看懂。 不过镜头语言很棒/特别,特别是色彩渲染,真是如泣如诉。
她说陷入恋爱的感觉是突然感觉自己孤零零了,这大概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形容了。
佩服年轻时候的自己,这么形而上的电影都能看进去,还喜欢的不得了。
特别好,巨幕好得没话说,电影美得令人窒息,这才是看电影
伊莲娜·雅各布美得不可方物。隔了好些年再看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才发现他如此喜欢用滤镜,用得甚至有点过头。滤镜在这片里,倒不是仅为了好看一点,是有实际作用的,在现实质地上营造超现实的感觉。世界上另一个自己,用这样的具象设定,表达抽象一点的东西,比如孤独、情感,效果有些得不偿失,让要表达的东西显得矫揉造作了。
8.5/10。大师的“平庸”作品,剧作上的设定实在是太过牵强,说是败笔都有夸奖的意思。但是基耶巅峰期的导演能力真的是无与伦比,尤其搭配上伊莲娜·雅各布的神颜和堪称金字塔顶端的演技,满眼欣赏就完事了。 #资料馆日常放映 11-30 小西天
文艺片,充满希望
黄色偏红的暗色调,整个人在观影过程中陷入一种悲怆的情绪中。以前看红白蓝没发现导演对声音的运用如此出神入化,情绪完全被带着走,太厉害了,鸡皮疙瘩都起来。合唱团中女声吟唱出,眼泪跟着哗哗掉。配乐主旋律应该就两段,主旋律一起眼泪就停不住,感受到的是悼亡,身体里的某一部分死去,完全消失不见。考虑到年代历史,心里就愈发沉重,分裂成双生子,无法再统一。导演拍身体和光影,都太美了。@电影资料馆
很喜欢很喜欢
🌟 推荐 😊 演技
属于字面意义上的好看,画面音乐十分纯净,忧郁风格一如蓝白红。
自己于深影学院南路
太美了 🌟 推荐
最热
你可以说这里有很多关于政治的隐喻,但显然那就太煞风景了,这是一部很文艺的片子,没有内心独白,台词都很少,人物的心理活动很大一部分要靠观众与演员的心有灵犀 跳跳球与女主在玻璃上的面部特写和倒影,影射两个人仿佛一种镜像关系,一样的容貌,一样的小习惯,一样的心灵感应,了偏偏又完全无关~看完不禁想象,这世界上是否真的有这样另外一个自己呢? 另外,光影与女主简直就是绝配,形成极致的美丽~
北影节第二十七部《两生花》,形式大于内容,情绪大于情节,文化人叫好,一般人漠然,要不怎么有“装”这个词呢,呵呵!电影发源地欧洲的影片为什么遇见好莱坞就一败涂地呢,就在于欧洲人总在装,而美国人想的是怎么掏观众的腰包,结果美国人被欧洲人批判为没文化,最后是没文化的登堂入室,占了主人之屋,空留主人的悲叹,真是讽刺!
作为一个文艺片素养不高的我 实在是感悟不出电影的深意 情节跳脱 表演过于像舞台剧表演 整体拍摄风格也让人压抑 完全是超现实主义形式和内容 实在欣赏不了 感觉演员都属于那种情绪稳定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只能对演员刮目相看了
看这样的电影,恕我直言,是有观影门槛的。所以“好不好看”这种官方系统问题就显得很尴尬。虽然红白蓝三部曲是大众(其实也非常不大众)眼中的导演最经典,但我在心里,两生花才是yyds!
抢到两生花很不容易,从老师对谈和皮耶谢维奇的采访中还了解了许多信息。外加,雅各布女神真美。
#2021北京国际电影节# 对不起,我好像没看懂。 不过镜头语言很棒/特别,特别是色彩渲染,真是如泣如诉。
她说陷入恋爱的感觉是突然感觉自己孤零零了,这大概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形容了。
佩服年轻时候的自己,这么形而上的电影都能看进去,还喜欢的不得了。
特别好,巨幕好得没话说,电影美得令人窒息,这才是看电影
伊莲娜·雅各布美得不可方物。隔了好些年再看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才发现他如此喜欢用滤镜,用得甚至有点过头。滤镜在这片里,倒不是仅为了好看一点,是有实际作用的,在现实质地上营造超现实的感觉。世界上另一个自己,用这样的具象设定,表达抽象一点的东西,比如孤独、情感,效果有些得不偿失,让要表达的东西显得矫揉造作了。
最新
8.5/10。大师的“平庸”作品,剧作上的设定实在是太过牵强,说是败笔都有夸奖的意思。但是基耶巅峰期的导演能力真的是无与伦比,尤其搭配上伊莲娜·雅各布的神颜和堪称金字塔顶端的演技,满眼欣赏就完事了。 #资料馆日常放映 11-30 小西天
文艺片,充满希望
看这样的电影,恕我直言,是有观影门槛的。所以“好不好看”这种官方系统问题就显得很尴尬。虽然红白蓝三部曲是大众(其实也非常不大众)眼中的导演最经典,但我在心里,两生花才是yyds!
黄色偏红的暗色调,整个人在观影过程中陷入一种悲怆的情绪中。以前看红白蓝没发现导演对声音的运用如此出神入化,情绪完全被带着走,太厉害了,鸡皮疙瘩都起来。合唱团中女声吟唱出,眼泪跟着哗哗掉。配乐主旋律应该就两段,主旋律一起眼泪就停不住,感受到的是悼亡,身体里的某一部分死去,完全消失不见。考虑到年代历史,心里就愈发沉重,分裂成双生子,无法再统一。导演拍身体和光影,都太美了。@电影资料馆
#2021北京国际电影节# 对不起,我好像没看懂。 不过镜头语言很棒/特别,特别是色彩渲染,真是如泣如诉。
她说陷入恋爱的感觉是突然感觉自己孤零零了,这大概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形容了。
很喜欢很喜欢
🌟 推荐 😊 演技
属于字面意义上的好看,画面音乐十分纯净,忧郁风格一如蓝白红。
北影节第二十七部《两生花》,形式大于内容,情绪大于情节,文化人叫好,一般人漠然,要不怎么有“装”这个词呢,呵呵!电影发源地欧洲的影片为什么遇见好莱坞就一败涂地呢,就在于欧洲人总在装,而美国人想的是怎么掏观众的腰包,结果美国人被欧洲人批判为没文化,最后是没文化的登堂入室,占了主人之屋,空留主人的悲叹,真是讽刺!
作为一个文艺片素养不高的我 实在是感悟不出电影的深意 情节跳脱 表演过于像舞台剧表演 整体拍摄风格也让人压抑 完全是超现实主义形式和内容 实在欣赏不了 感觉演员都属于那种情绪稳定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只能对演员刮目相看了
自己于深影学院南路
佩服年轻时候的自己,这么形而上的电影都能看进去,还喜欢的不得了。
太美了 🌟 推荐
伊莲娜·雅各布美得不可方物。隔了好些年再看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才发现他如此喜欢用滤镜,用得甚至有点过头。滤镜在这片里,倒不是仅为了好看一点,是有实际作用的,在现实质地上营造超现实的感觉。世界上另一个自己,用这样的具象设定,表达抽象一点的东西,比如孤独、情感,效果有些得不偿失,让要表达的东西显得矫揉造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