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德利斯科特为数不多的几部科幻片都已成为影史经典,最具代表性的除了《Alien》既是本片。影片投资其实有香港邵氏入股,可惜生不逢时,该片票房未能大卖。10多年前首次接触本片时,仅看了一些简单介绍和电视节目里破碎的片段,便认为影片晦涩阴暗不符自己的口味。大概是5年前,重新有机会完整观看了最终导演剪辑版,一洗之前对影片的印象。宏伟的未来城市画面,机器人的求生,人类警察的追杀,故事一环扣一环,剧情险象环生,让人拍手叫绝。影片出名之处还在于其有多个导演剪辑版本。影片结局戛然而止有欲引出续集之势,但我更喜欢花絮里的男女主角阳光逃亡结局。
我曾见过人类无法想象的美,我曾见太空战舰在猎户星座旁熊熊燃烧,注视万丈光芒在天国之门的黑暗里闪耀,而所有过往都将消失于时间,如同泪水消失在雨中
影片基于一个反乌托邦的地球,复制人与人类战争,德卡作为专门猎杀复制人的银翼杀手奉命去绞杀最后一群“假货”,但却意外邂逅美丽的复制人瑞秋并产生情愫。 影片作为80年代的科幻经典,以阴沉、压抑的格调来凸显世界的黑暗,充满B级片的元素却又拥有复制人对情感追求的深层探究,无论如何也是开创了科幻片新的里程,在影史上倒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只不过现在看来就浅显许多。此外,除了人物夸张的造型之外,瑞秋在片中的复古扮相也很是惊艳...
一部超越于时代的作品,影片攫取了原著的思想性,雷德利·斯科特在改编的过程中注入了另一类的思考,对人物形象进行了优秀的取舍与整合。影片没有涉及到核战争对于地球的影响但是却用布景展现了一个带着悲观色彩的未来世界,浓郁的机械朋克风在荒芜之外更多的表现了钢铁森林的冰冷,冷峻的画面与沉稳的叙事恰是雷导的特色。对于科技的担忧与卡梅隆的同时期终结者不同,银翼杀手将其从人类的外在命运拉入了人性的层面,不断外化人性的人类与不断内化情感的复制人构成了强烈的讽刺对比。对于科技的迷茫不仅体现在银翼杀手身上,也在那位无法躲避命运的罗伊身上,两位对立的主角都走在寻找自身意义的路上,结局的反转更是颠覆了一般科幻片的老套路。
电影《银翼杀手2049》,为了写好,对的起大家,我甚至翻出来1982年版的《银翼杀手》来看。之前一部的升华在于人类爱上了女复制人,由此而私奔,对爱给出了电影的解释。后一部的升华在于寻找人类和复制人的孩子,这个孩子就是前一部男女主角的结晶,电影对生命做出了解释。由此证明复制人是有灵魂的,这个孩子也成为他们起义的精神领袖和强大号召。 两部看完,我才觉得,这个题材挺有意思,连续,而有递进,再查资料,好像不止这两部,还有很多中间故事,有机会再看。7.5分——达哥影评,影评,我是认真的
这部电影改编自《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这本书之前曾阅读过,记得最清楚的是书中介绍的判断仿生人的方式,判断他们是否对动物产生共情心理。电影中沿用了这一设定,通过不断向对方发问判断仿生人。 主角作为前银翼杀手,追杀叛变的四个仿生人。前期剧情与预期无差,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电影的后半段,尤其是有关罗伊的部分。电影的前半部分持续描写仿生人的残暴,仿生人制造公司的宣传标语是“比人类更像人类”,无处不体现了人类将仿生人排除在外,将其设置为自身的对立面,这似乎与我们的常识相符。 但电影的后半段是颠覆常识的,当罗伊缓缓亲吻普莉丝,为她的离去感到痛苦,当罗伊在最后一刻救起戴卡德,向他描绘人类无法看到的宇宙景象,人类与仿生人的界限是否依然分明?此时的罗伊又是否能通过“共情测验”呢? 电影的最后出现的独角兽与主角梦里的独角兽一致,这也许说明主角的记忆来源于跛脚的男人,此时仿生人与人类的界限更为模糊。 也许电影一开始想讲的就不是仿生人与人类的战争或者科幻的构建,而是始终根植于对人类自身的思考。
你敢相信这是一部拍摄于1982年的电影?虽然片中对于未来的想象,有些确实不够精确,但也确实属于脑洞大开了。雷德利斯科特导演,将末世纪的废土风拿捏得精准,压抑的黑暗,隐喻的雨天,纷乱的唐人街区,文明高度发达之后的世界秩序之崩溃,仿佛是另一种纬度的寓言。 据说影片上映时平平,后来逐渐成为影迷推崇的经典。不由让人想起在华语影坛有同样境遇的《大话西游》系列,归根结底,是导演们的意识与手法太过超前,而影迷的接受则有着较长的反射弧与时间差。即便到如今,观众们对这部影片的喜好,也是比较极端,爱之者无数次的刷,沉溺于雷氏的梦幻之中,不爱者把它当做催眠神器。但有一点毋庸置疑,这是一部先锋又伟大的作品,它所探讨的,是后来者依然喋喋不休来反复咀嚼的“机器人”的智能化问题,人工智能能否超越“人工”?智能机器人能否拥有人的情感与智慧,进而取代了人?未来的世界究竟是属于人类,还是输赢机器?对于身为人类的我们而言,这种“杞人忧天”虽然有些多虑,但也确实设身处地的焦虑所在。
对于西部世界来说,银翼杀手可谓这种科幻的先驱。故事就是一个杀手追捕若干完全拟人的机器人的故事,只不过嫁接到了一个科幻的背景之下。以前的伦理学至多延伸到克隆人,然而机器人是否也应像人一样享受基本权利呢?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对于这点的考虑远远超于时代。 与普通科幻片为我们展示高科技的未来不同,本片的科幻背景是反乌托邦的,废弃的大楼、脏乱的街道无不展示着一种后科技时代的悲凉。若明若暗的光线和缓慢的行片节奏为我们展示了一种独特的影像,也完全表现了人物的内心和身处的环境。 影片最后罗伊的行为以及说出的那段话放到如今也是经典中的经典。魅力所在的各种文化元素以及独特复杂人性相当超前,开放式的结局让人浮想联翩。
这部和《2001太空漫游》并称为科幻史上两大经典。雷德利斯科特善于营造气氛,本片就在一片阴暗和颓废的氛围中展开,浓浓的赛博朋克风配合着深刻的主题(关于复制人和生命本质的哲学命题)的确是部神作,唯一不喜欢的是片中复制人的各种杀马特造型故四星。
场景和人设都不得不让人联想起《攻壳机动队》。 人和仿生人如何相处?电影里从头下到尾的雨就像蒙蔽人类双眼的未知,因看不清未来而恐惧,却又被好奇推着停不下脚步。 电影的结局表达了和平共处的美好愿景,而过程血腥冰冷。 相爱相杀,人类自己都无法停止这轮回,又何况和异族?
超越那个时代的想象力,将未来刻画的如此赛博朋克。剧情也没得说,对爱的解释,人与复制人的关系,算是众多科幻片的鼻祖之一。
我曾见过人类无法想象的美,我曾目睹太空战舰在猎户星座旁熊熊燃烧,注视万丈光芒在唐怀瑟之门的黑暗里闪耀,而所有过往都将消失于时间,如同泪水消失在雨中。
科幻电影与黑色电影的结合,东方元素一如既往地承担起“闯入者”的地位,高科技与湿冷阴暗的都市结合,散发着颓败罪恶的气息。
1982年,《银翼杀手》恶评如潮,万人唾骂,几乎到了把斯科特彻底淹没的地步。几十年后,它却被从箱底里翻出来奉为科幻电影的经典,万人膜拜,在2004年英国《卫报》所做的调查中,有60位科学家认为《银翼杀手》是影史上最棒的科幻片,口碑甚至超过了《2001太空漫游》。英国老牌电影杂志《完全电影》评选的“最伟大五十部科幻电影”中,本片排名第一。 它在电影外的故事满足我对史诗定义的三个要求:一段历史;有一定的时间跨度;人多。所以它当之无愧的成为了一部科幻史诗电影。它改编自科幻大咖菲利普·迪克的小说《机器人梦见电子羊》,对于人类与复制人这一之后不断演绎的科幻题材有着五面怪般的崇高地位。
科幻前五绝对没问题,朋克风阴暗潮湿的风格在那时候肯定不受欢迎,其实感觉探讨的问题和异形差不多,就是人的由来人的过程人的终局。
经典中的经典,爱赛博人狂喜
八十年代就拍出如此赛博朋克风的科幻影片,意识超前。那些弱光下的灰暗、潮湿的洛杉矶,一如哈里森•福特扮演的“银翼杀手”,充满阴郁和颓废感。人类与复制人展开生死博弈,却意外收获爱情,细想同样是细胞构成的生物,同样有感知和情感,为何不可呢?况且瑞秋是在泰德公司出现的,不是从外星殖民地而来,很可能具备自然生命。
还不错 没在电影院看过
剧情比较慢,但细节满满,音乐太美以至于看到一半睡着了又从头看了一遍。这部电影的主题可以说是科幻鼻祖之一也不为过了
讲的就是比起肉体,其实我们的灵魂更难修复,肉体的很多病痛伤势,还有药,还可以用酒精消毒,等待其慢慢恢复,但灵魂就没有了。
迄今为止最喜欢的一部科幻片,都说科幻的尽头是哲学,这部也不例外,有的人活着宛如死了,有的人原本不是人,却因那些如同真正的人一样,甚至超越真人体会到的moment,而如此饱满富有生命力
前面非常冗长无聊,复制人突然死亡是亮点
机器人死的时候好浪漫啊
最热
雷德利斯科特为数不多的几部科幻片都已成为影史经典,最具代表性的除了《Alien》既是本片。影片投资其实有香港邵氏入股,可惜生不逢时,该片票房未能大卖。10多年前首次接触本片时,仅看了一些简单介绍和电视节目里破碎的片段,便认为影片晦涩阴暗不符自己的口味。大概是5年前,重新有机会完整观看了最终导演剪辑版,一洗之前对影片的印象。宏伟的未来城市画面,机器人的求生,人类警察的追杀,故事一环扣一环,剧情险象环生,让人拍手叫绝。影片出名之处还在于其有多个导演剪辑版本。影片结局戛然而止有欲引出续集之势,但我更喜欢花絮里的男女主角阳光逃亡结局。
我曾见过人类无法想象的美,我曾见太空战舰在猎户星座旁熊熊燃烧,注视万丈光芒在天国之门的黑暗里闪耀,而所有过往都将消失于时间,如同泪水消失在雨中
影片基于一个反乌托邦的地球,复制人与人类战争,德卡作为专门猎杀复制人的银翼杀手奉命去绞杀最后一群“假货”,但却意外邂逅美丽的复制人瑞秋并产生情愫。 影片作为80年代的科幻经典,以阴沉、压抑的格调来凸显世界的黑暗,充满B级片的元素却又拥有复制人对情感追求的深层探究,无论如何也是开创了科幻片新的里程,在影史上倒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只不过现在看来就浅显许多。此外,除了人物夸张的造型之外,瑞秋在片中的复古扮相也很是惊艳...
一部超越于时代的作品,影片攫取了原著的思想性,雷德利·斯科特在改编的过程中注入了另一类的思考,对人物形象进行了优秀的取舍与整合。影片没有涉及到核战争对于地球的影响但是却用布景展现了一个带着悲观色彩的未来世界,浓郁的机械朋克风在荒芜之外更多的表现了钢铁森林的冰冷,冷峻的画面与沉稳的叙事恰是雷导的特色。对于科技的担忧与卡梅隆的同时期终结者不同,银翼杀手将其从人类的外在命运拉入了人性的层面,不断外化人性的人类与不断内化情感的复制人构成了强烈的讽刺对比。对于科技的迷茫不仅体现在银翼杀手身上,也在那位无法躲避命运的罗伊身上,两位对立的主角都走在寻找自身意义的路上,结局的反转更是颠覆了一般科幻片的老套路。
电影《银翼杀手2049》,为了写好,对的起大家,我甚至翻出来1982年版的《银翼杀手》来看。之前一部的升华在于人类爱上了女复制人,由此而私奔,对爱给出了电影的解释。后一部的升华在于寻找人类和复制人的孩子,这个孩子就是前一部男女主角的结晶,电影对生命做出了解释。由此证明复制人是有灵魂的,这个孩子也成为他们起义的精神领袖和强大号召。 两部看完,我才觉得,这个题材挺有意思,连续,而有递进,再查资料,好像不止这两部,还有很多中间故事,有机会再看。7.5分——达哥影评,影评,我是认真的
这部电影改编自《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这本书之前曾阅读过,记得最清楚的是书中介绍的判断仿生人的方式,判断他们是否对动物产生共情心理。电影中沿用了这一设定,通过不断向对方发问判断仿生人。 主角作为前银翼杀手,追杀叛变的四个仿生人。前期剧情与预期无差,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电影的后半段,尤其是有关罗伊的部分。电影的前半部分持续描写仿生人的残暴,仿生人制造公司的宣传标语是“比人类更像人类”,无处不体现了人类将仿生人排除在外,将其设置为自身的对立面,这似乎与我们的常识相符。 但电影的后半段是颠覆常识的,当罗伊缓缓亲吻普莉丝,为她的离去感到痛苦,当罗伊在最后一刻救起戴卡德,向他描绘人类无法看到的宇宙景象,人类与仿生人的界限是否依然分明?此时的罗伊又是否能通过“共情测验”呢? 电影的最后出现的独角兽与主角梦里的独角兽一致,这也许说明主角的记忆来源于跛脚的男人,此时仿生人与人类的界限更为模糊。 也许电影一开始想讲的就不是仿生人与人类的战争或者科幻的构建,而是始终根植于对人类自身的思考。
你敢相信这是一部拍摄于1982年的电影?虽然片中对于未来的想象,有些确实不够精确,但也确实属于脑洞大开了。雷德利斯科特导演,将末世纪的废土风拿捏得精准,压抑的黑暗,隐喻的雨天,纷乱的唐人街区,文明高度发达之后的世界秩序之崩溃,仿佛是另一种纬度的寓言。 据说影片上映时平平,后来逐渐成为影迷推崇的经典。不由让人想起在华语影坛有同样境遇的《大话西游》系列,归根结底,是导演们的意识与手法太过超前,而影迷的接受则有着较长的反射弧与时间差。即便到如今,观众们对这部影片的喜好,也是比较极端,爱之者无数次的刷,沉溺于雷氏的梦幻之中,不爱者把它当做催眠神器。但有一点毋庸置疑,这是一部先锋又伟大的作品,它所探讨的,是后来者依然喋喋不休来反复咀嚼的“机器人”的智能化问题,人工智能能否超越“人工”?智能机器人能否拥有人的情感与智慧,进而取代了人?未来的世界究竟是属于人类,还是输赢机器?对于身为人类的我们而言,这种“杞人忧天”虽然有些多虑,但也确实设身处地的焦虑所在。
对于西部世界来说,银翼杀手可谓这种科幻的先驱。故事就是一个杀手追捕若干完全拟人的机器人的故事,只不过嫁接到了一个科幻的背景之下。以前的伦理学至多延伸到克隆人,然而机器人是否也应像人一样享受基本权利呢?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对于这点的考虑远远超于时代。 与普通科幻片为我们展示高科技的未来不同,本片的科幻背景是反乌托邦的,废弃的大楼、脏乱的街道无不展示着一种后科技时代的悲凉。若明若暗的光线和缓慢的行片节奏为我们展示了一种独特的影像,也完全表现了人物的内心和身处的环境。 影片最后罗伊的行为以及说出的那段话放到如今也是经典中的经典。魅力所在的各种文化元素以及独特复杂人性相当超前,开放式的结局让人浮想联翩。
这部和《2001太空漫游》并称为科幻史上两大经典。雷德利斯科特善于营造气氛,本片就在一片阴暗和颓废的氛围中展开,浓浓的赛博朋克风配合着深刻的主题(关于复制人和生命本质的哲学命题)的确是部神作,唯一不喜欢的是片中复制人的各种杀马特造型故四星。
场景和人设都不得不让人联想起《攻壳机动队》。 人和仿生人如何相处?电影里从头下到尾的雨就像蒙蔽人类双眼的未知,因看不清未来而恐惧,却又被好奇推着停不下脚步。 电影的结局表达了和平共处的美好愿景,而过程血腥冰冷。 相爱相杀,人类自己都无法停止这轮回,又何况和异族?
最新
超越那个时代的想象力,将未来刻画的如此赛博朋克。剧情也没得说,对爱的解释,人与复制人的关系,算是众多科幻片的鼻祖之一。
我曾见过人类无法想象的美,我曾目睹太空战舰在猎户星座旁熊熊燃烧,注视万丈光芒在唐怀瑟之门的黑暗里闪耀,而所有过往都将消失于时间,如同泪水消失在雨中。
科幻电影与黑色电影的结合,东方元素一如既往地承担起“闯入者”的地位,高科技与湿冷阴暗的都市结合,散发着颓败罪恶的气息。
你敢相信这是一部拍摄于1982年的电影?虽然片中对于未来的想象,有些确实不够精确,但也确实属于脑洞大开了。雷德利斯科特导演,将末世纪的废土风拿捏得精准,压抑的黑暗,隐喻的雨天,纷乱的唐人街区,文明高度发达之后的世界秩序之崩溃,仿佛是另一种纬度的寓言。 据说影片上映时平平,后来逐渐成为影迷推崇的经典。不由让人想起在华语影坛有同样境遇的《大话西游》系列,归根结底,是导演们的意识与手法太过超前,而影迷的接受则有着较长的反射弧与时间差。即便到如今,观众们对这部影片的喜好,也是比较极端,爱之者无数次的刷,沉溺于雷氏的梦幻之中,不爱者把它当做催眠神器。但有一点毋庸置疑,这是一部先锋又伟大的作品,它所探讨的,是后来者依然喋喋不休来反复咀嚼的“机器人”的智能化问题,人工智能能否超越“人工”?智能机器人能否拥有人的情感与智慧,进而取代了人?未来的世界究竟是属于人类,还是输赢机器?对于身为人类的我们而言,这种“杞人忧天”虽然有些多虑,但也确实设身处地的焦虑所在。
1982年,《银翼杀手》恶评如潮,万人唾骂,几乎到了把斯科特彻底淹没的地步。几十年后,它却被从箱底里翻出来奉为科幻电影的经典,万人膜拜,在2004年英国《卫报》所做的调查中,有60位科学家认为《银翼杀手》是影史上最棒的科幻片,口碑甚至超过了《2001太空漫游》。英国老牌电影杂志《完全电影》评选的“最伟大五十部科幻电影”中,本片排名第一。 它在电影外的故事满足我对史诗定义的三个要求:一段历史;有一定的时间跨度;人多。所以它当之无愧的成为了一部科幻史诗电影。它改编自科幻大咖菲利普·迪克的小说《机器人梦见电子羊》,对于人类与复制人这一之后不断演绎的科幻题材有着五面怪般的崇高地位。
这部电影改编自《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这本书之前曾阅读过,记得最清楚的是书中介绍的判断仿生人的方式,判断他们是否对动物产生共情心理。电影中沿用了这一设定,通过不断向对方发问判断仿生人。 主角作为前银翼杀手,追杀叛变的四个仿生人。前期剧情与预期无差,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电影的后半段,尤其是有关罗伊的部分。电影的前半部分持续描写仿生人的残暴,仿生人制造公司的宣传标语是“比人类更像人类”,无处不体现了人类将仿生人排除在外,将其设置为自身的对立面,这似乎与我们的常识相符。 但电影的后半段是颠覆常识的,当罗伊缓缓亲吻普莉丝,为她的离去感到痛苦,当罗伊在最后一刻救起戴卡德,向他描绘人类无法看到的宇宙景象,人类与仿生人的界限是否依然分明?此时的罗伊又是否能通过“共情测验”呢? 电影的最后出现的独角兽与主角梦里的独角兽一致,这也许说明主角的记忆来源于跛脚的男人,此时仿生人与人类的界限更为模糊。 也许电影一开始想讲的就不是仿生人与人类的战争或者科幻的构建,而是始终根植于对人类自身的思考。
科幻前五绝对没问题,朋克风阴暗潮湿的风格在那时候肯定不受欢迎,其实感觉探讨的问题和异形差不多,就是人的由来人的过程人的终局。
经典中的经典,爱赛博人狂喜
八十年代就拍出如此赛博朋克风的科幻影片,意识超前。那些弱光下的灰暗、潮湿的洛杉矶,一如哈里森•福特扮演的“银翼杀手”,充满阴郁和颓废感。人类与复制人展开生死博弈,却意外收获爱情,细想同样是细胞构成的生物,同样有感知和情感,为何不可呢?况且瑞秋是在泰德公司出现的,不是从外星殖民地而来,很可能具备自然生命。
还不错 没在电影院看过
剧情比较慢,但细节满满,音乐太美以至于看到一半睡着了又从头看了一遍。这部电影的主题可以说是科幻鼻祖之一也不为过了
讲的就是比起肉体,其实我们的灵魂更难修复,肉体的很多病痛伤势,还有药,还可以用酒精消毒,等待其慢慢恢复,但灵魂就没有了。
迄今为止最喜欢的一部科幻片,都说科幻的尽头是哲学,这部也不例外,有的人活着宛如死了,有的人原本不是人,却因那些如同真正的人一样,甚至超越真人体会到的moment,而如此饱满富有生命力
前面非常冗长无聊,复制人突然死亡是亮点
机器人死的时候好浪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