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拍的不错,老奶奶不麻烦政府自己扛起照顾精神病儿子的重任也值得钦佩,老奶奶和自己大儿子家有种经济作物,年出栏猪500头,生活很有奔头患病的二儿子每年都有国家补贴,持续了30多年,现在涨到了4-5万一年,按道理来说是个全民奔小康,国家关爱残疾退伍军人的温情故事,为啥全程阴间滤镜,不这样拍就拿不到奖吗?
多拍一些这样的片子,多宣传吧!
很生动感人!
这个电影不错
这是稍微剧透的一条观影影评观后感: 狠起来连自己都打的因在部队执行任务不幸得了脑膜炎精神失常生活无法自理的二儿子 慈祥耐心勤快乐观且不抛弃不放弃不麻烦国家都无微不至地照顾且心疼二儿子长达三四十年的八十八岁高龄老奶奶,讲起去世的懂事孙子时很是难过`哀愁`想念(且即使八十多岁手脚依然利索`煮饭做菜砍柴掰玉米…都能一一做好) 仅存唯一在世的战友前来看望,讲起曾经的人-事-物仿佛看见二儿子眼中些许泪光啊! 从孙媳妇照顾二叔,就知道罗长姐这三四十年有多么不易,何况年轻时候的二儿子听起来就像个暴力狂`疯子,除了母亲之外没人敢靠近,罗长姐即使被打瞎了右眼打断右手依然称呼其二儿子为宝宝,冬天生火暖床铺,有时甚至整夜未睡,真是伟大崇高的母爱! 本纪录片电影篇幅虽不长,但画面质感较好`真实`安静唯美,足以让人静下心来,小猪崽-猫咪-狗子-大猪都特别有趣,就连土豆-玉米等植物都栩栩如生。
母亲很伟大。
非常伟大的母亲
想看这种记录片!中国影视慢慢崛起了,好片子越来越多了!
在中国,这种观察式的纪录片已经没有人去拍摄了,快餐时代的到来,剥夺了人们的思考,人们追求“新”和“快”,更要求刺激。但是,如若这个题材不这样拍摄,观者(我不愿意用“观众”这个笼而统之的词)又怎么可能从罗长姐的这个角度(我们称之为“换位思考”)来感受母亲(母爱)的崇高和伟大呢? 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们又知道这个因病不能自控的儿子祁才政,曾经对母亲造成过巨大的伤害,这种恐惧始终弥漫在影片的全过程,这构成了特殊的影像叙事氛围,以至延续到孙媳妇刘文芳身上,这两代女性的关爱,让观众是无限感动的。 摘自司徒兆敦先生写给金行征导演的信 司徒兆敦 (中国纪录片之父,第五代导演的老师):
罗长姐作为主人公,导演试图在肯定她的崇高道德同时,力图还原她及周遭人的普通生活。从母猪的80元受精到长大后的猪仔被贩卖、被宰杀腌制,大跨度的时间下是日积月累的素材与持之以恒的观察。曾想过猪仔争相抢夺乳汁有没有对于“母职”的隐喻,是我逾越了。 整部电影导演最得意的是他的摄影美学与音效揉制。的确不少片段可以拿来作为专业教材,例如折腾一夜尚未入睡的孙媳妇与病人(其背景音是已非突兀的鸡鸣),例如巨大的阴影之下安静居于阳光一角的老母亲。导演甚至在光线中捕捉到了近乎预言的结尾:佝偻身体、拖动罗圈腿的老人最终隐没在墙根,而被交代责任的孙媳妇脱下亮丽的橙色大衣、更换成更加鲜艳的红色羽绒服,走向布满阳光的另一侧。
太好看了,催泪电影
值得所有观看的纪录片!
困在笼中的人,身在笼外的兽。最大的悲剧是把上一辈的苦难强加给下一代身上,还是女性。母亲节上映,颇为讽刺。消失在黎明前式凝固特写,执行任务中得病的疯儿子最后只能拿着四五万抚恤金折磨家人。无聊和丑陋,尽收眼底。
家乡 以及初中一起看舞台剧的回忆
第一次在大荧幕看纪录片,很有大电影质感,收音、画面稳定性都做的非常好👍 记录了88岁的罗长姐照顾因脑膜炎造成认知问题的儿子,并为他的将来寻觅合适的人选来照顾他,为人父母者,则为之计深远,有点压抑,也很感动。
#感谢桃花岛观影团#组织《罗长姐》观影与导演交流场,这是我第二次(上海纪录片频道曾经播出过)观看这个电影。 能在现场聆听导演和其他嘉宾分享交流对我能进一步了解纪录故事人物、背景、导演想要传递的信息有了更深一步的帮助。这部纪录片是在2017年拍摄,2019年完成,2021年准备大银幕上映,期间历经千辛万苦导演的酸苦可能也不能在短短影后交流几句话能道尽的吧!这让我想起本片中的女主角(罗长姐)88岁用伟大的母爱照顾失智残疾的儿子37年之久(截止到17年底)期间被儿子发病打瞎了一只眼,自己的大孙子不幸在炸山时的意外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人生痛楚通过导演用最真实的方式纪录保存下来了。这也是我再次观看影片时发出唏嘘叹息的真实原因!而今人与人之间有很多情感的表达(方式)不能轻易被正确理解,这也是现场一位观众在映后交流环境表达出来的。 此外对于观影时发生的某些一些不文明现象,我也觉得支持观影团予以批评指正教育。为了共建鱼水和谐美好观影氛围,当警醒自己的言行举止,切不可掉以轻心,这也是一个合格观影者应该做道的,希望能与桃花岛一起成长。
感谢#桃花岛观影团#组织的活动 罗长姐是伟大母爱的代表 一个人照顾精神病儿子这么多年 从罗大姐到孙媳妇代表留守农村妇女 一代又一代在土地上耕耘 春种秋收 朴素单调的生活 一日又一日的重复 就是她们的命 坚强 伟大 的女性 希望更多支持这个记录片!
我又去参加桃花岛观影团的活动了,这次还是在我最喜欢的寰映影城!😄电影歌颂的母爱非常的感人,在母亲节这个契机上映也非常的应景!映后还有导演亲自来现场,可以看出他是个非常有自己想法的新生代导演,希望他以后可以有很好的发展!能参加桃花岛观影团的活动我很开心,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再次参与!
很感人,母爱真的很伟大!
最热
片子拍的不错,老奶奶不麻烦政府自己扛起照顾精神病儿子的重任也值得钦佩,老奶奶和自己大儿子家有种经济作物,年出栏猪500头,生活很有奔头患病的二儿子每年都有国家补贴,持续了30多年,现在涨到了4-5万一年,按道理来说是个全民奔小康,国家关爱残疾退伍军人的温情故事,为啥全程阴间滤镜,不这样拍就拿不到奖吗?
多拍一些这样的片子,多宣传吧!
很生动感人!
这个电影不错
这是稍微剧透的一条观影影评观后感: 狠起来连自己都打的因在部队执行任务不幸得了脑膜炎精神失常生活无法自理的二儿子 慈祥耐心勤快乐观且不抛弃不放弃不麻烦国家都无微不至地照顾且心疼二儿子长达三四十年的八十八岁高龄老奶奶,讲起去世的懂事孙子时很是难过`哀愁`想念(且即使八十多岁手脚依然利索`煮饭做菜砍柴掰玉米…都能一一做好) 仅存唯一在世的战友前来看望,讲起曾经的人-事-物仿佛看见二儿子眼中些许泪光啊! 从孙媳妇照顾二叔,就知道罗长姐这三四十年有多么不易,何况年轻时候的二儿子听起来就像个暴力狂`疯子,除了母亲之外没人敢靠近,罗长姐即使被打瞎了右眼打断右手依然称呼其二儿子为宝宝,冬天生火暖床铺,有时甚至整夜未睡,真是伟大崇高的母爱! 本纪录片电影篇幅虽不长,但画面质感较好`真实`安静唯美,足以让人静下心来,小猪崽-猫咪-狗子-大猪都特别有趣,就连土豆-玉米等植物都栩栩如生。
母亲很伟大。
非常伟大的母亲
想看这种记录片!中国影视慢慢崛起了,好片子越来越多了!
在中国,这种观察式的纪录片已经没有人去拍摄了,快餐时代的到来,剥夺了人们的思考,人们追求“新”和“快”,更要求刺激。但是,如若这个题材不这样拍摄,观者(我不愿意用“观众”这个笼而统之的词)又怎么可能从罗长姐的这个角度(我们称之为“换位思考”)来感受母亲(母爱)的崇高和伟大呢? 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们又知道这个因病不能自控的儿子祁才政,曾经对母亲造成过巨大的伤害,这种恐惧始终弥漫在影片的全过程,这构成了特殊的影像叙事氛围,以至延续到孙媳妇刘文芳身上,这两代女性的关爱,让观众是无限感动的。 摘自司徒兆敦先生写给金行征导演的信 司徒兆敦 (中国纪录片之父,第五代导演的老师):
罗长姐作为主人公,导演试图在肯定她的崇高道德同时,力图还原她及周遭人的普通生活。从母猪的80元受精到长大后的猪仔被贩卖、被宰杀腌制,大跨度的时间下是日积月累的素材与持之以恒的观察。曾想过猪仔争相抢夺乳汁有没有对于“母职”的隐喻,是我逾越了。 整部电影导演最得意的是他的摄影美学与音效揉制。的确不少片段可以拿来作为专业教材,例如折腾一夜尚未入睡的孙媳妇与病人(其背景音是已非突兀的鸡鸣),例如巨大的阴影之下安静居于阳光一角的老母亲。导演甚至在光线中捕捉到了近乎预言的结尾:佝偻身体、拖动罗圈腿的老人最终隐没在墙根,而被交代责任的孙媳妇脱下亮丽的橙色大衣、更换成更加鲜艳的红色羽绒服,走向布满阳光的另一侧。
最新
母亲很伟大。
太好看了,催泪电影
多拍一些这样的片子,多宣传吧!
非常伟大的母亲
很生动感人!
值得所有观看的纪录片!
困在笼中的人,身在笼外的兽。最大的悲剧是把上一辈的苦难强加给下一代身上,还是女性。母亲节上映,颇为讽刺。消失在黎明前式凝固特写,执行任务中得病的疯儿子最后只能拿着四五万抚恤金折磨家人。无聊和丑陋,尽收眼底。
家乡 以及初中一起看舞台剧的回忆
这个电影不错
第一次在大荧幕看纪录片,很有大电影质感,收音、画面稳定性都做的非常好👍 记录了88岁的罗长姐照顾因脑膜炎造成认知问题的儿子,并为他的将来寻觅合适的人选来照顾他,为人父母者,则为之计深远,有点压抑,也很感动。
#感谢桃花岛观影团#组织《罗长姐》观影与导演交流场,这是我第二次(上海纪录片频道曾经播出过)观看这个电影。 能在现场聆听导演和其他嘉宾分享交流对我能进一步了解纪录故事人物、背景、导演想要传递的信息有了更深一步的帮助。这部纪录片是在2017年拍摄,2019年完成,2021年准备大银幕上映,期间历经千辛万苦导演的酸苦可能也不能在短短影后交流几句话能道尽的吧!这让我想起本片中的女主角(罗长姐)88岁用伟大的母爱照顾失智残疾的儿子37年之久(截止到17年底)期间被儿子发病打瞎了一只眼,自己的大孙子不幸在炸山时的意外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人生痛楚通过导演用最真实的方式纪录保存下来了。这也是我再次观看影片时发出唏嘘叹息的真实原因!而今人与人之间有很多情感的表达(方式)不能轻易被正确理解,这也是现场一位观众在映后交流环境表达出来的。 此外对于观影时发生的某些一些不文明现象,我也觉得支持观影团予以批评指正教育。为了共建鱼水和谐美好观影氛围,当警醒自己的言行举止,切不可掉以轻心,这也是一个合格观影者应该做道的,希望能与桃花岛一起成长。
感谢#桃花岛观影团#组织的活动 罗长姐是伟大母爱的代表 一个人照顾精神病儿子这么多年 从罗大姐到孙媳妇代表留守农村妇女 一代又一代在土地上耕耘 春种秋收 朴素单调的生活 一日又一日的重复 就是她们的命 坚强 伟大 的女性 希望更多支持这个记录片!
我又去参加桃花岛观影团的活动了,这次还是在我最喜欢的寰映影城!😄电影歌颂的母爱非常的感人,在母亲节这个契机上映也非常的应景!映后还有导演亲自来现场,可以看出他是个非常有自己想法的新生代导演,希望他以后可以有很好的发展!能参加桃花岛观影团的活动我很开心,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再次参与!
罗长姐作为主人公,导演试图在肯定她的崇高道德同时,力图还原她及周遭人的普通生活。从母猪的80元受精到长大后的猪仔被贩卖、被宰杀腌制,大跨度的时间下是日积月累的素材与持之以恒的观察。曾想过猪仔争相抢夺乳汁有没有对于“母职”的隐喻,是我逾越了。 整部电影导演最得意的是他的摄影美学与音效揉制。的确不少片段可以拿来作为专业教材,例如折腾一夜尚未入睡的孙媳妇与病人(其背景音是已非突兀的鸡鸣),例如巨大的阴影之下安静居于阳光一角的老母亲。导演甚至在光线中捕捉到了近乎预言的结尾:佝偻身体、拖动罗圈腿的老人最终隐没在墙根,而被交代责任的孙媳妇脱下亮丽的橙色大衣、更换成更加鲜艳的红色羽绒服,走向布满阳光的另一侧。
很感人,母爱真的很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