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拍记录电影《功夫追梦》在浙江师范大学开机
9月21号,中非合拍的记录电影《功夫追梦》在浙江师范大学非洲文化研究院举行了开机仪式。
该片,由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浙江卓维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总策划刘鸿武,制片人杨建桥、徐薇,导演高子逸、罗德里格(喀麦隆),编剧罗德里格(喀麦隆)、沁屿等亮相开机仪式现场。
电影《功夫追梦》主要讲述了,追寻功夫梦的喀麦隆小伙子罗德里格从非洲来到中国,不仅明白了武术文化的真谛,更成为中非文化交流的使者。
1986年,罗德里格出生在非洲的喀麦隆。在他四岁的时候,中国功夫明星李小龙、李连杰主演的功夫片走入了他的视野。那腾空跃起、飞檐走壁的奇幻武术动作,深深吸引着他,罗德里格幻想长大后能像李小龙那样天下无敌,像李连杰演的张三丰那样随心所欲地飞来飞去。
罗德里格率先掌握了非洲武技,并通过重重考验,成为一名“巴米累克族”勇士。罗德里格迫切想知道非洲武技和中国武术到底有什么不同,但他的家乡、所就读的学校都没有学习中国武术的地方,直到2006年他考进了另外一个城市的大学,才第一次亲眼目睹了中国武术。
罗德里格在这所武术俱乐部里学习中国的太极拳和截拳道,并拜了两位喀麦隆师傅。罗德里格坚信太极拳可以使人与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进而实现随心所欲、潇洒飘逸的轻功。但他很快发现,无论自己怎么刻苦练功也无法像李连杰一样飞来飞去,而每天重复的动作更让他心生厌倦。太极拳师傅的不断鼓励让罗德里格硬着头皮坚持下去,直到某一天,终于发现了太极的好处,他也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了太极拳。相比之下,罗德里格率先喜欢上了截拳道。
罗德里格对中国始终充满好奇:中国是不是人人都会武术呢?是不是随便一位中国人就能教自己两招儿呢?中国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对于20岁的罗德里格来说,语言和文化仍旧是难以突破的障碍。
时间到了2009年,罗德里格来到喀麦隆首都雅温得创立了武术俱乐部,并按照自己的理解设置武术课程,开始授徒传艺。他还曾经带着徒弟们举办了一场“中国功夫表演”,令全场观众赞不绝口,他们的功夫和他们的行为也引起了孔子学院的关注,并真诚欢迎他们去孔子学院学习。
武术俱乐部开到2011年下半年,罗德里格已经有了数百位追随者,但他的内心却时常感到困惑。因为,和他在电影里看到的中国功夫相比,他所体验的中国功夫并不是那般模样。这个困扰促使他到中国寻找答案。几个月后,罗德里格进入浙江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与文化专业学习汉语。
在中国的新生活很快让罗德里格知道了自己儿时所向往的中国功夫是电影给自己带来的错觉。而真正的中国,既不像功夫电影里演的那样,也不像国际媒体所宣传的那样。可是,中国功夫深层的意义是什么呢?对于中国人来说,功夫到底是什么呢?带着这些问题,罗德里格来到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从开始学习汉语,到通过了最高级别的汉语水平考试,罗德里格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有了本质的转变。他开始了解现代的中国社会,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并慢慢开始分清楚现代中国与古代中国的差别,以及今日中国与国际社会所描绘的中国有怎样的不同。
对于中国武术,他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研究和见解。他知道武术对于中国是一种文化、一种哲学、更是一种智慧。他为这种独特的魅力着迷,迫切想把它展示给非洲的同胞。不仅如此,他更知道,在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进程中,武术技艺是世界各民族共同拥有的文化,就像中国有功夫,非洲有武技。由此,一个试图通过“武术/武技”敲开中非文化交流之门的想法应运而生,罗德里格心目中的“功夫梦”也有了更多的维度。
博士读完后,罗德里格选择留在中国,并再次回到浙师大,进入非洲研究院工作。正如罗德里格自己所说:我是一个非洲人,我会中文,我在中国8年。在这里,我可以为中非文化交流做出更多贡献。
更可喜的是,在这里,他还有一群志同道合又颇具才华的同伴。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在中非的文化之桥上填砖加瓦,共同拓展着罗德里格“功夫梦”的边界与维度。
罗德里格随着他的功夫梦一起成长与成熟,一同成长的还有中国社会对非洲的关注与喜爱程度。早期来中国的非洲人很难适应陌生的文化,如今,更多的非洲朋友愿意来到中国留学,甚至留在这里工作生活、落地生根。
中国功夫一路激励着罗德里格实现他的雄心壮志,而现在的他,不仅是来中国追寻武术梦想,同时也给中国人打开一扇了解神秘非洲的大门。一座双向的中非文化之桥已经日渐宽阔,而对于那个充满无尽想象和期待的美好愿景来说,一切才刚刚开始。
功夫,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武化”。它讲究刚柔并济,内外兼修,既有刚健雄美的外形,更有典雅深邃的内涵,蕴含着先哲们对生命和宇宙的参悟,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宝贵文化遗产。
相关影人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