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电影 > 退场:安乐死的权利
退场:安乐死的权利海报封面图

退场:安乐死的权利

出口:死亡的权力
纪录片
2006-02-09瑞士上映 / 76分钟
logo猫眼综合评分
7.9
星星星星星
IMDb 7.6
简介

出口:死亡的权力 作者:费尔南·麦尔加 文本:费尔南·麦尔加 斯蒂芬·波色特 摄影:卡米勒·柯塔格劳德 斯蒂芬·波色特 录音:布莱斯·加比奥德 剪辑:卡丽纳·苏丹 制作:Climage, Lausanne 中文字幕翻译:吴文光 协助:Leslie Tai 参展纪录 2006年欧洲最佳影片 2006年瑞士电影奖 2006年欧洲纪录片评委会奖 美国Full Frame电影节荣誉奖 2011云之南纪录影像展 费尔南·麦尔加使用了精确度极高的拍摄,这些镜头在时间和空间中精确地进行着人物描述,也阐明了那些决定要终止自己生命的人的原因和方式。对于“直接电影”而言,挑战的是情感。就这部影片而言,必然包含着获得那些在通常伦理道德规则边缘思考和行动的人的认可,以此建立一种和他们靠近的关系,达到无歪曲地描述他们的行为。 影片中,镜头完全跟随作为陪伴的志愿者进入那些人群:完全是因为疾病和因之经受的痛苦,选择他们尊严的自我了断方式。这些志愿者代表着“出口”:一个1980年在瑞士法语区创办的为支持获得尊严死亡权力的协会组织。影片中有两处场景是协会内部的会议,谈及案例中涉及到的是来自现实人生中的故事。还有,镜头完全靠近地进入那些交谈和身体动作的现场,辨析着那些无限渴望自我终结生命的人,究竟是因为什么要采取如此行为。影片中的一个段落,两个在迷雾笼罩的山中行走交谈的志愿者,她俩不时被奇怪的树木分开。这个场景中可以看到一种老练的叙事方式,即完全靠画面镜头完成的叙事。影片中还有诸多非常精确的静止镜头,呈现出对“出口”协会其组织构成的一种纵深内部的描述。影片的精到在于,视点和观点并非情绪性的,是一种有距离的旁观方式,一直极度限制着任何有危险的情绪性镜头,并且持续到影片结束。如此方式让影片具有双重优点:让影片保持合乎自身的伦理立场,同时也立足于作者的审美选择与影像叙事。 ――让·皮埃尔(瑞士尼翁真实影像纪录电影节艺术总监) 评论摘要: “影片承担着伦理与习惯双重风险,但却引领我们每个观者去回味与自己有关的死亡问题。无法否认这是一部有益的纪录片,当然它无法归类为让人娱乐享受的那种电影,也无法让我们对那些签名成为‘出口’协会会员感到愉悦。 一个纪录片作者,同时也要遵循严格的规则。该影片作者面临的是纪录片的两种方式:去尽力捕捉生活的全部真实,或是让自己置身现场之外。我们由此被告知:进入影像的所有一切都是完全的真实,从未被重新设置或被倾向性评论诱导。按照这么一种理论观点,每一种表达伦理立场的表现手段就是,距离、摄影机的角度、镜头的长度。所有方法贯穿的是,明晰地终止自己生命的愿望,他们部分地觉得他们是被谴责的。在那些怀有深切的仁慈之心的‘出口’志愿者来说,影片的拍摄是源自对尊严的关切。影片中的一些志愿陪送者让人难以忘却,其中一个是米歇尔,那个被镜头跟随进入一些门的人。是否这样会遭自人们的反感呢?只有蠢人才会这么想。与此相反,这部电影也承受不起。” ——罗伯特·克鲁兹 费尔南多·麦尔加: 1961年出生于摩洛哥一个西班牙家庭。1963年跟随作为“季节工人”的父母移民到瑞士。八十年代初期,费尔南多·麦尔加中断了在学校的贸易专业学习,在洛桑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热心于边缘艺术的活动,并且开始自学影像创作,之后成为实验影像和纪录片作者及制作人。他的纪录片《出口:死亡的权力》曾获得数个国际电影节奖项,其中包括“2006年欧洲最佳影片”、“2006年瑞士电影奖”等。他最新完成的纪录片《堡垒》(2008)获得卢卡洛国际电影节大奖,并入选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电影节“国际竞赛”单元。费尔南多·麦尔加在他发来的邮件中这样自我介绍:“我没有过学院教育背景,我是自学成为电影作者和剪辑者的。我的训练是反复观看我喜欢的电影。” 作品年表 家庭相册(1993) 班级任命(1998) C-CUP中的风暴(2002) 第一天(2003) 顺序(2003) 拜访(2003) 抵达(2003) 搏斗(2003) 返回学校(2003) 学徒(2003) 销售(2003) 年轻的山谷(2005) 出口:死亡的权力(2005) 堡垒(2008)

影视行业信息《免责声明》I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