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eii
你要不要看看你在说什么。。不要过于为了独立思考而思考,发表过于假装有见地的评论了。哥哥到死都希望自己能被多关心一点,也希望像自己这样的孩子能被人看见,他的弟弟按照他的意志做到了这一点,已经是最好的慰藉了,这谈何是对“自杀者最大的嘲讽”?
慢不经心
所以一个人的死亡是要让另外一个孩子折磨地过一生?你认为这样的死亡才有“价值”是吗?郑有俊有错吗?他也只是个孩子啊!他不需要为他哥的死去负责的。他哥的死亡是让他跳出了所谓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他借他的哥的死亡,完成了对自我人生的思考。
波涛凶猛
不然呢,难道让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去跳楼?我看完之后,从头到尾都是在反思有节这个小孩子的成长历程,而有俊和他老子,他们最后是在救赎自己,虽然说观众不认可,但是在系里他们就是在自己救赎自己 ,很多时候现实当中的人们不也会经常这样自己救赎自己吗?
RFf977172573
我也不喜欢,情绪都到位了,突然就没了
赖
我个人还挺喜欢这个设计的,感觉一个人如果忍受到一定程度承受不住也正常,不是每个人都是很多电影里面在遭遇各种苦难还能再顽强生长的主角,现实中其实更多的是哥哥这种选择,也更贴近现实,感觉起到一个更大的警醒作用吧。其实留下来的弟弟也是这个不幸福家庭里的受害者,如果有选择,我宁愿他们都不用有救人救己的能力,只要简单快乐地生活下去就好,但很多情况下是没有选择。电影感觉更多是让大家反思一个家庭到底该怎么相处,而不是谁要来当救世主。
LVN990490096
我和你的想法一样。
加载中...
7.7/10。非常、非常不喜欢编导自以为是设计的偷换叙述视角,如果说郑有杰视角下对剥夺人性的市场化教育的抨击是猛烈的,那么郑有俊这个人物则在观众眼皮下偷换了自己兄长的苦难:一个成绩好、相貌英俊、思想叛逆、理解学生、专情妻子且不断自省的角色赢得了观众的同情,并赋予自己道德圣人的特质;然而他所谓的成长是根治于兄长死亡的苦难上的。平庸的兄长悄无声息地死去了,而“德才兼备”的弟弟所经历过的苦难不过是工作压力大和婚姻失败,以及道德上的愧疚感!倘若这部影片立足郑有杰的视点,你将会看到一个老实孩子在经历苦难后试图挽救他人的故事;然而编导毫不客气地将救人救己的权利赋予了苟活的精英,让弟弟一边与亲人爱人学生和解、一边感悟“要好好活着”,这是对自杀者最大的嘲讽。
年少日记